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江苏援藏30年|林周:“天然沃土”建起“雪域天堂”

你可曾想到,这高原之上的大山大河,会跨越八千里,和姑苏城内的小桥流水紧紧联系在一起。

30年前,苏州干部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奔赴林周县支援西藏建设。他们以3年为一个周期,截至目前,已有10批共39人“轮番接力”,再加上百余名医疗等领域的技术人才,大家共同在世界屋脊上建起“苏州城”,让林周成为广受美誉的“雪域天堂”。

雪域高原有座“苏州城”

“今年小升初考试,综合成绩在拉萨各县区中预估第一名!”近日,林周县苏州小学校长次仁扎西给记者电话报喜。前段时间,记者在该校采访,看到宣传栏里的“成绩单”展示着学校的“硬实力”——每年有10多名同学考上内地的“西藏班”,录取率在西藏名列前茅。去年小升初的拉萨“状元”,就是该校学生。

拥有3栋教学楼的苏州小学是林周的“明星学校”,也是当地的重要地标,见证了林周的发展巨变。上世纪90年代,该校的前身甚至没有课桌板凳,孩子们只能自带草垫,席地而坐听课。1997年,在第一批苏州援藏干部的发动下,苏州的广大党员、团员用一笔笔自发捐款,凑出了当时建造学校用的120万元。在学校工作20多年的次仁扎西没有忘记,这些年来,江苏援藏资金接续投入近1500万元,让苏州小学的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不仅学校以“苏州”命名,记者驱车在林周,一条条道路同样彰显出浓浓的“苏州元素”。当地第一条柏油路,名叫苏州路,虽然只有760米长,它的建设却拉开林周交通建设的大幕。太湖路、苏州二路、苏州路南延、东吴路……如今从林周县城到各个乡镇和村庄的道路全部畅通,过去从拉萨市区到林周要6个小时,现在只要七八十分钟。

百姓需要什么,苏州就尽力援建什么。苏州新村是林周首个商品房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公共场所集中供暖,让林周的冬天不再冰冷刺骨;污水处理厂扩容,处理能力大大提高;“美丽乡村·幸福家园”生态宜居项目,硬化道路10.4万平方米,让3个行政村的572户百姓受益。正是按照两个“80%”的要求,苏州把援藏资金和项目重点投入民生领域,把民生实事办实、办好。

“7月份设备到位后,我们在拉萨各县中第一个开展了白内障手术。”林周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程家乐是苏州的援藏医生,从2007年以来,苏州已安排17批援藏医疗队助力该院发展,累计投入资金1700多万元,建起门诊楼和服务中心,还填补多项技术空白。记者在该院大楼上看到一排醒目的大字:“拉萨市第一台5G远程超声机器人”,这是近些年苏州医疗援藏的新成果,此外,苏州医疗援藏还打造出“苏林云诊”品牌,结合5G远程CT会诊,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苏州医生”,上千名病患因此受益。

在多年民生援藏基础上,细心的苏州援藏干部又把视角对准服务百姓的“最后一米”。“前两年,我们到偏远的乡村走访,发现大路上有灯,但到村里特别黑,甚至手电都照不到地。”林周县委常委、副县长,苏州援藏工作组副组长陈佳钧说,当地大的村子方圆上百平方公里,村小组之间甚至能间隔二三十公里,分布非常分散。于是,“万家灯火”工程应运而生,计划建设5600余盏太阳能路灯,遍布全县46个行政村。目前,项目已完成路灯设计和点位规划,即将施工招标。

热振卓舞

从“交钥匙”到交往交流交融

25岁的林周小伙阿旺罗布,如今是位“新苏州人”。去年下半年,在苏州援藏工作组的牵线搭桥下,林周县先后组织两批共计43名林周籍高校毕业生赴苏州开展“组团式”区外就业。阿旺罗布幸运入选,在苏州高新区成为纳特云端净化设备有限公司的员工,主做高原制氧机的销售。

“每月保底能挣5000块,再加销售提成,各方面待遇不错。”虽然来到苏州只有半年多,阿旺罗布已经适应了这里的工作和生活。他买了一辆电动车,每天骑车到公司只要十来分钟。县里安排专人服务,还为林周员工找好了公寓,阿旺罗布和几位老乡住在一起,相互有个照应。他很珍惜在苏州工作的机会,经常主动申请天南地北地“跑客户”,已经成长为公司骨干。“老板说以后业务做大了,可以在西藏设立办事处,我能更好地服务苏州也服务家乡。”阿旺罗布说。

“区外就业”让林周青年走出大山,来到更广阔的舞台施展才华,也增加了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从过去主要是基础设施完工后的“交钥匙”,到后来提出“三交”——交往交流交融,就是要进一步促进“民族大团结,汉藏一家亲”。林周县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苏州援藏工作组组长肖军说,林周于2018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援藏工作组的工作重心和侧重点也发生了变化,要转变“供血、输血”模式,帮助当地老百姓完善“造血”功能。

“在苏州培训半年,老师对我的帮助很多,我的收获很大。比如做关于甜蜜素的试验,过去的成功率只有60%,现在几乎‘一次过’。”去年7月,林周县净能综合检测有限责任公司食品检测员洛桑次仁,在统一组织下来到苏州的农产品、食品、环境等检测中心和畜牧兽医站实训,一下子提升了15项试验的操作技能。

这个25人的团队回到林周后,加入新建成的检测中心工作。林周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旭说,他还对接苏州的相关机构组建智援团队,计划从线上到线下全流程帮扶林周县建立检验检测体系,完成实验室CMA认证。

像检测培训这样的“三交”项目,苏州援藏工作组近两年来计划实施42批次,目前已成行30批,覆盖了农牧区中小学生、村干部、致富带头人等重点群体。

“今年1月,我们邀请苏州交响乐团在拉萨举行新年音乐会。50多位乐手克服高原反应,每人带着氧气瓶演出。”说起半年前的一幕,林周县文旅局副局长、苏州援藏干部邵伟依然感动。在他看来,台上台下的热烈互动,是民族融合最生动的写照。邵伟告诉记者,去年年底在苏州上演的原创音乐剧《天·梦》,同样反响很好。剧中讲述藏族姑娘卓玛的成长经历,结合江苏援藏的真实事迹,展现几代中华儿女在共同建设幸福美丽新西藏的过程中追梦、圆梦的动人故事。

还有更多故事,在苏林两地传颂。林周县苏州小学教师李晓辉曾两次到苏州参加培训,受到启发后,她和同事们综合语文、美术、地理等多个学科,打造出一门名叫“志泽彩绘”的新课程。孩子们选取当地常见的石头,根据课文中最感兴趣的部分,在石头上进行彩绘创作。当这些五彩的石头最终拼在一起时,竟组成了一幅中国地图。

林周县城

沿着“苏州路径”走出“林周特色”

作为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地级市,始终站在开放前沿的苏州,在多年的探索中形成“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等“法宝”,走出了高质量发展的“苏州路径”。一批批江苏援藏干部沿着这条“路”,跨过千山万水相会于高原之上,在30年的时间跨度中,共同为林周发展大计前赴后继。

格桑塘,藏语里是指“幸福美丽的开阔地”,也是4000头牦牛的家。仲夏,格桑塘的2万亩草场绿意盎然,牛儿们膘肥体壮,吃得欢畅。对于世代养牛的不少当地牧民来说,他们的观念正在发生改变:从靠天散养转向科学养殖。

2018年,江苏投入1.5亿元,把格桑塘打造为现代农牧产业示范园,成为江苏最大的单体援藏项目。“我们接过‘接力棒’,不仅将牦牛繁育、育肥等逐步实现标准化、规模化,更打造出一条集养殖、加工、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牦牛全产业链。”负责格桑塘运营的林周县净土产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州援藏干部吕汝弘说,今年春节前,经过精细切分的林周鲜牦牛肉首次摆上苏州市民的餐桌,一下子卖出250万元,实现了“从无到有”的新突破。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同时又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苏州干部身上的特质,在林周也演绎得淋漓尽致。

牧民爱喝茶,但是高海拔的西藏地区却从不产茶。苏州看准商机,从内地引来万余株茶树,试种了100亩。清一色的老茶桩,已经扛过了林周冬天零下20摄氏度的低温,如今长势良好。林周县发改委副主任周湘霆说,现在已完成与茶叶公司的签约,未来就能喝上纯正的“高原茶”。

首创乡镇对口帮扶机制,让林周9个乡镇分别与苏州乡镇“结亲”;编制《西藏林周县城总体规划》,为林周有序发展、科学发展、绿色发展提供了依据;建成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和数字产业发展中心,进一步推进林周三产发展;用好林周农场的红色资源,打造“老西藏精神”传承教育基地和干部教育基地……在援藏路上,一个个“苏州烙印”镌刻进林周发展的伟大进程。

范建坤资助藏族孩子,鼓励他“到艰苦的地方锻炼”;王建康离开林周时,脖子上的哈达堆得高过了头顶;黄文军为了项目推进,在3年援藏后又延了3年……一任任苏州援藏干部,把林周当故乡,视人民为亲人。他们与林周干部群众同甘共苦、并肩作战,架起了苏林两地的“连心桥”。

“援藏项目是延续性工程,需要一批一批接力干。苏州每一任援藏干部思想都很超前,吃苦耐劳,甘于奉献。”林周县政协主席朱宝忠1994年参加工作,见证了苏州援藏的点点滴滴,感受到苏州干部的拼搏奋进。

30年来,苏州先后投入资金18.56亿元,实施援藏项目140余个,形成了资金援藏、技术援藏、智力援藏、项目援藏、产业援藏、工艺援藏等多层次、多渠道、综合式的援藏新格局。30年间,林周县地区生产总值从5563.71万元增长到24.21亿元、增长43.5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90.2万元增长到4.64亿元、增长514倍,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862元增长到22049元、增长25.6倍。

使命在肩,初心不变。如今,新的小学、新的医院和一批新项目都在推进中,林周百姓的“幸福路”将越走越宽广。在从林周回拉萨的路上,记者一直在思考“援藏精神”究竟是什么?在一代代人建设的林周农场里,一行被传颂多年的标语就是生动的诠释:“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岩 李爽 徐超

世界屋脊上的“江苏标识”

早在1953年,苏州市人民医院外科医生蒋健明被选派为华东地区康藏公路医疗队队员,成为第一位在西藏为患者进行脾破裂切除术的医生。1956年5月,江苏省首批调藏干部35人到西藏工作,其中就有苏州干部,苏州援藏工作就此展开。1994年7月,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中央各部门和15个省市“分片负责、对口援藏、定期轮换”的重大决策。从此,苏州市与林周县正式建立对口支援建设机制。

自1995年至2023年,林周县地区生产总值从5563.71万元增长到24.21亿元,增长43.5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90.2万元增长到4.64亿元,增长514倍;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862元增长到22049元,增长25.6倍。

援藏心语

林周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苏州市第十批援藏干部 李旭:

来到林周,我的肤色“变”了。在与藏族同胞相处的日子里,我深深感受到了他们的纯朴与善良。我们虽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在相互尊重与交流中,我们互相了解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扎根一线,将家国情怀镌刻在雪域高原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早已融入到一批批援藏干部坚守本职岗位的具体实践中。

林周县净土产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苏州市第十批援藏干部 吕汝弘:

从烟雨江南到雪域高原的两年时间里,我在工作上找到了新的目标和意义。格桑塘是目前西藏自治区最大的牦牛养殖基地,我们把苏州先进企业管理经验运用其中,通过产业转型改变原有传统养殖模式,以点带面逐步实现产业增效、产品附加值提升、农牧民增收。

林周县人民医院副院长、

苏州市第十七批援藏医疗队队长 程家乐:

我在林周县人民医院和同事第一次尝试制作科普视频,加强宣传,让周边居民了解疾病的危害和及时治疗的重要性。我们还通过组织培训、临床带教等方式提升当地医疗技术水平。通过与前几批援藏医疗队交流以及实践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我深刻明白了“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深刻含义。

林周县人民医院影像科主任、

苏州市第十七批援藏医疗队队员 王可天:

在林周工作期间,高原地区的特殊气候和地理环境对临床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积极与当地医生进行交流合作,分享各自领域内的最新进展和经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荣誉榜

2014 时任苏州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周广智,时任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温端改荣获“全国对口支援西藏先进个人”称号。

2017 援藏干部潘志嘉(时任林周县委常务副书记)被评为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两级“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2021 苏州工作组“助力林周构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获评首届江苏援藏创新创优案例。 苏州市赴林周县“组团式”援藏医疗队被授予“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2022 《“苏林云诊”——5G时代医疗援藏新举措》被评为2021年度江苏援藏创新创优优秀案例,《红色旅游引领推动“拉萨后花园”文旅大发展》《“幸福路、连心桥”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被评为优秀提名案例。

2023 苏州市第十批援藏干部吕汝弘被共青团江苏省委、江苏省文明办、江苏省青联评为“2023年江苏好青年”。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