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有城门,首推中华门……”8月14日晚,山东游客常新听着欢快的南京白局,开启了沉浸式夜游城墙之旅。中华门城堡的大型沉浸式光雕艺术演出《心印·中华门》,让他直呼“太city”。
大型沉浸式光雕艺术演出《心印·中华门》。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你浅浅的微笑就像乌梅子酱……”8月10日,台城景区的一场音乐派对,点燃了火热的氛围。这是“金陵城韵”南京城墙音乐荟的首场演出。漫步明城墙下,聆听音乐之声,让音乐潮流与城墙文化同频共振,带更多人领略南京城墙的独特韵味。
“金陵城韵”南京城墙音乐荟的首场演出在台城举行。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快看,这里也有‘刘德华’!”8月6日,刚刚在南京看完刘德华演唱会的浙江游客张莹和同伴来逛南京城墙博物馆,惊喜地在城砖铭文上看到了600多年的另一位刘德华。
……
这个夏天,南京城墙游再度火热出圈。有着650余年历史的南京明城墙,是触摸南京历史文脉的好去处。在这里,体会历史厚重感,也可以边悠闲漫步,边欣赏城墙沿线的风景,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
近日,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的“盘活用好文化遗产资源 让世界看见城墙之美”项目获评2023年度文物高质量发展入围案例。融合遗产监测、精细管理、展览展示、活化利用等多个要素的保护利用模式,是南京城墙探索高质量发展的突出创新点。
南京城墙。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科技赋能文物保护,筑牢文化遗产安全防线
历经650余年风雨沧桑,南京明城墙至今依然雄伟坚固,并不断取得亮眼成绩。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主任刘东华说:“这主要得益于近些年先后实施的南京城墙中山门至琵琶湖、西干长巷缺口、解放门至太平门段应急修缮等近20个重点修缮项目,这些修缮项目的实施恢复了南京城墙整体历史风貌,提升了城墙景观水平和历史价值,也为从全国各地纷至沓来的游客提供了良好的观赏条件。”
刘东华介绍:“我们十年如一日,从遗产科学保护、展览展示、合理利用等方面作出创新尝试,打造了集遗产监测、精细化管理、展览展示、活化利用等在内的多模块创新保护利用模式,不仅注重历史风貌的恢复,还与时俱进地更新保护理念,以科技赋能文物保护,比如在2021年建成‘南京城墙监测预警系统’,2022年搭建完成‘南京城墙一张图’资源管理平台,同年还完成了南京城墙内部人防工事加固工程。”
南京城墙监测预警平台
监测是对世界遗产保护和管理的重要要求。南京城墙监测预警系统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通信技术等,在25.1公里南京城墙全线安装263套自动化监测设备,不间断监测1575个点位,并将监测图像接入拥有8个子系统、57个功能模块的监测预警信息中心,形成集监测与基础数据的采集、审核与管理、动态监测与预警、数据分析与评估、工作监管与业务管理等于一体的监测预警系统。据了解,自投入使用以来,监测预警平台通过定期采集城墙数据、分析变化,排查了上千个风险点,筑牢了城墙文物安全防线。
想了解南京城墙的矢量底图、遥感影像、历史底图、城墙精细模型、点云数据、BIM数据、360度全景数据,以及大环境数据、南京城墙分段示意图、历代城门汇总图层等数据,在南京城墙“一张图”文物资源管理平台上都能够找到。该平台利用三维激光扫描、倾斜摄影等数字技术,对25.1公里的南京城墙本体与周边环境进行测绘、扫描、建档、建库,实现南京城墙全维度文物数据信息采集。同时,依托地理信息系统(GIS),展示南京城墙、本体与环境、专题业务、建筑内外、历史现状与未来多维度多尺度信息,实现了南京城墙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南京城墙“一张图”文物资源管理平台探索研究新型档案保存方式和管理方式,也为国内外同类型文化遗产地提供了文物精细化管理的模板。
南京城墙“一张图”文物资源管理平台
南京城墙内部人防工事加固工程,对24处总长约19.4公里的南京城墙人防设施保护工程,以古城墙安全稳定性为首要原则,采用理论分析、试验研究、数值模拟多手段进行科学评估,实现了现代防御与古代防御系统的协调共存与价值更新。人防工事加固工程首次探索研发了文物建筑内部狭小空间的既有人防系统处理方案,对于国内类似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性修缮具有示范效应。
多途径展览展示,让文化遗产价值跨时空共享
在中华门瓮城旁,近内秦淮河,有一座青灰色博物馆“消隐”在古城墙下。这座对外开放刚满两周年的南京城墙博物馆是国内最大的城墙专题类博物馆。
南京城墙博物馆依傍中华门段城墙而建,与中华门段城墙本体在地理空间上紧密相连,集中展示南京城墙历史、文化、科技、军事等价值,毗邻的中华门城墙景区为公众提供实地游览与在地体验,形成“博物馆+遗产地”的有机联动。
南京城墙博物馆。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南京城墙博物馆建筑将中华门马道作为设计元素,以突出城墙遗址为核心,与外围景观和谐共生,与城墙本体高度融合。常设展览主题与内容立足于南京城墙作为世界级文化遗产的定位,五个单元均紧密结合南京城墙文化遗产价值展开,通过对相关文物的解读和多种形式展项的运用,向观众传达南京城墙是文明的见证、建筑技术的典范以及人地关系的代表,是十四世纪东亚城墙营建技术的高峰。
据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马麟介绍:“城墙博物馆致力于引进或原创小而精、小而美的精品文物展,展示灿烂中华文明。比如2022年5月18日开展即火爆全城的‘盛世聚首——圆明园兽首特展’、原创展‘文谟武烈——永乐的世界遗产’以及引进展‘大唐宝藏——法门寺地宫文物精粹展’等。这些特色临时展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喜爱,反响热烈。常设展览及临时展览还多次获得行业肯定,荣获‘江苏省博物馆十佳精品展览’、江苏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等奖项。在今年5月18日,南京城墙博物馆再次获得专业认可,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
游客参观南京城墙博物馆。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此外,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利用城墙本体建筑特点,在城墙沿线的中华门藏兵洞、神策门城楼、南唐伏龟楼遗址、清凉山石头城遗址等遗产点,设置展览空间,打造了南京城墙“沿线展览聚落”,展览内容既与南京城墙博物馆基本陈列相呼应,又与南京城墙遗产点全线紧密相连。2014年以来,为了让城墙沿线的展览“常看常新”,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策划、举办了近百场专题特展。
2022年,为弥补南京明城墙展线长、观众无法一次“尽览”等不足,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将25.1公里的城墙“搬”上云端,打造了“云享城墙”数字化展示与互动平台。
“云享城墙”功能页面
“云享城墙是以3D游城为抓手,立足南京世界文学之都的定位,以触摸南京千年文脉,凸显城墙人文气息为主旨,打造三大板块十一分项板块内容,观众通过指尖滑动,就可以看见城墙、了解城墙、与城墙亲密互动,实现文化遗产价值跨时空共享。”云享城墙项目负责人金连玉说。
创新活化利用,明城墙也是“民城墙”
“提起我们南京的城门啊,那是里十三外十八,一道门栓往外插 。今天我小元宝就带大家到六百年前建城时的那一天。”随着演员的现场演绎配合投影效果,《心印·中华门》沉浸式演出拉开序幕。
据了解,中华门东西长118.5米,南北长128米,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门,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规模最大的堡垒瓮城,素有“天下第一内瓮城”之称。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结合中华门遗产本体独有的建筑形态,将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打造《心印·中华门》线下沉浸式体验夜游项目,以创新元素扮靓六朝古都的文化地标,为社会公众呈现高品质文旅融合夜宴,观众可在如梦如幻中穿越历史、对话金陵。
《心印·中华门》演出现场。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同时,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积极展开跨界合作,打造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自2016年起,连续9年举办“城门挂春联,南京开门红”活动,其间开展书写金陵春、百福墙、AR扫福、九座城门挂福字等活动,传递城墙和城市的浓厚温情。此外,还有“正月十六爬城头”“城墙灯会”“站上城墙看月亮”“樱花节”等活动。
癸卯兔年中华门春联盛景
8月,随着“金陵城韵”南京城墙音乐荟首场在台城景区开唱,许多市民游客相聚在一起,共赴这场欢乐的音乐派对。“南京明城墙是哪位皇帝下令建造的?”“解放门是不是明城墙京城十三城门之一?”“南京明城墙每块城砖约多重?”……音乐荟现场特别设置互动环节,参与城墙知识问答,答对者即可获得特色小礼品。精彩的答题互动点燃了观众的参与热情,现场气氛热烈而活跃,许多人心潮澎湃,跃跃欲试。一问一答之间,不少与城墙有关的文化遗产知识浸润于心。漫步明城墙下,聆听音乐之声,将成为接下来南京都市生活的新风尚。8月至10月期间,“金陵城韵”南京城墙音乐荟将在多个晚风清凉、交通便利的城门前唱响,开设不同主题的专场演出。
“金陵城韵”南京城墙音乐荟现场。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文化遗产融入生活,开在武定门城墙洞里的青春书店,是“青春”与古城墙的一次碰撞。书店正门以城门的形式洞开,城墙的历史在向正值青春的人们招手——在阅读之间,在俯仰之间,头顶是天,手里捧着的却是整个世界。同样藏在“城墙肚子”里的还有位于玄武湖畔的台城书房,沿着台阶进入书房,头顶是古式灯笼,背景是古典音乐,清新茶社夹杂着纸墨书香。自2014年起,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将南京城墙内的多处内部空间打造成阅读、休憩的文化驿站,着力打造 “书香满城”的共享阅读文化品牌。这些藏在“城墙肚子”里的书吧,就像一个个饱含书香、墨香、茶香的文化驿站,让市民和游客有了驻足休闲憩息、品读金陵古韵的文化空间。
青春书店
一系列活动和举措,让社会公众共享文物保护成果,将明城墙变成“民城墙”。
通讯员 肖发华 龚哲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邢虹
图片除署名,均为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