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运载千秋 文化涅槃

今年,正值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采访活动即将在江苏拉开帷幕。这片蓬勃发展的热土,再一次将目光聚焦在这条承载了千年历史的人工天堑上。大运河不仅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文明传承的象征。一条大运河,串联起无数故事,演绎出千秋华章。

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纵贯南北,跨越八省市。这条人工奇迹,自隋炀帝杨广挥鞭开凿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其浩瀚宏伟,贯通南北,使之成为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和交通的命脉。大运河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地理版图,还深刻影响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走向。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凿极大地推动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形成了“南粮北运、北货南销”的繁荣景象。到了元代,大运河再次被拓宽和改道,成为水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大运河不仅是中国的重要文化遗产,更是我们理解中华文明多样性和统一性的重要窗口。”它如一条彩带,串联起南北的熙攘街市、屹立千古的名胜古迹,以及绚烂多彩的民俗风情。

大运河不仅是工程奇迹,更是文化长河。它的流淌,为沿岸城市带来了繁荣与生机,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下丰富的文化遗产。当年,古人以舟楫为伴,载歌载舞,沿水而居,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文化。今天,行走在大运河畔,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那份不同凡响的文化厚重。如苏州的古运河,青石板的小巷,古朴的民居,诉说着浓浓的江南风情;扬州的瘦西湖,宛若一幅水墨丹青,演绎着“一片宋词、一园唐梦”的美丽故事;而山东的聊城,古运河蜿蜒,文化遗存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大运河的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它所承载的历史记忆上,更在于它所孕育出的绚丽文化艺术、璀璨的民俗风情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在新时代的今天,大运河不仅是中华智慧的象征,更是文化复兴的重要载体。通过有效的保护与利用,大运河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得到重新认识与发掘,其影响力与日俱增。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大运河建设成为文化传承带、生态文明带、旅游休闲带。”正是这一理念的引领,大运河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文化遗产的保护齐头并进。沿岸城市纷纷开展大运河文化活化工程,通过建设博物馆、修复古村落、打造文化景观带等多种形式,让大运河的历史记忆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江苏作为大运河的重要流经地,已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纳入省级战略规划。通过打造“文化大运河”、“生态大运河”、“旅游大运河”,创新性地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让千年运河流淌出新的精彩。例如,淮安不仅对境内大运河沿线的古建筑包括清江浦文化古迹、沈坤状元府、板闸遗址等进行了精心修缮和保护,还举办了各种与运河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使运河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大运河,承载千秋,何以中国?答案尽在这条长河之中。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工程的伟大奇迹,更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在未来的发展中,大运河将继续作为文化复兴的重要载体,谱写新的辉煌篇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带,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在这个特别的年份,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运河,感受它的悠久历史与浓厚文化,见证它在新时代焕发出的勃勃生机。(植 政)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