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瞭望评 | 今天,我们如何讲好大运河故事

网络上流行一种句式,今天套用一下:你要写大运河,就不能只写大运河,你要写在大运河上看到李白、杜甫、苏东坡……

历史确实是这样。

1092年,56岁的苏东坡调任大运河畔的扬州,担任太守一职。为纪念恩师欧阳修,他建了谷林亭。亭名取自《谷林堂》一诗“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据记载,这座谷林亭,就在扬州平山堂的北面。

其实,苏东坡和大运河渊源很深。据考证,他先后在大运河边的徐州、湖州、扬州、杭州等地为官,19次经过大运河。运河两岸,流传着许多有关苏东坡的遗迹和传说,还有一首首不朽诗词。

在扬州,苏东坡沿运河回京,路过邵伯镇写下《邵伯梵行寺山茶》:“山茶相对阿谁栽,细雨无人我独来。说似与君君不会,烂红如火雪中开。”

在杭州,苏东坡写了《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写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东坡为常州写下“独徘徊而不去兮,眷此邦之多君子”的缱绻之句。

运河、城市之于诗人,自然风情万千。于后人而言,我们也能从诗词中感受到,当年大运河两岸的经济繁荣、风光旖旎、人文风雅。

悠悠运河,连接着古代、现代和未来。尤其是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正式通过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大运河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相较于大运河2500年的历史,过去这10年或许仅仅是一个光阴转瞬。但就是这10年,大运河周边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空前加强,文化价值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更深入的挖掘,古老运河正成为弘扬中华文明的鲜明标识,逐渐让世界“通过中国的运河,理解运河里的中国”。

站在“申遗”10周年的新节点上,千年运河与现代气息交融交织。如果说,过去的千年,我们顶礼膜拜的先贤们已经用诗词歌赋把大运河的故事讲得婉转动人荡气回肠,那么今天,我们又该如何讲好大运河的故事?笔者有几点想法。

讲好大运河生态之美的新传说。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勤劳。前人开河,后人护河。近年来一系列水生态修复和精细化管护措施,让古老的大运河焕然一新。水生态治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须时时处处下“绣花”功夫,并应用最新科技手段。今天的运河河畅水清、岸绿景美,背后的故事值得更多人知晓。

讲好老百姓因河而幸福的新传说。城市因运河而生,亦因运河而兴。曾经,运河南北,无数商船往来穿梭,社会精英赶考赴任,两岸城市滋养繁荣。特别是盛唐时期,扬州商旅旺盛,有“扬一益二”之称。现在,仅大运河江苏段的年货运量就超过5亿吨,相当于8条京沪高速公路的年货运量。大运河这条水上“黄金通道”为区域协调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为更大范围内老百姓带来的福祉,需要让世界都知道。

讲好大运河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传说。的确,大运河已不只是一条水上通道,它已成为具有独特禀赋的精神长河。说它是中华民族情感认同价值认同的纽带,恐怕没人会有不同意见。今天,让大运河文化这棵参天大树焕发新枝,就需要在守住文化根脉的基础上,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并创新运河故事叙事视角,以新技术迭代运河文化传播形态,共同丰富大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创新表达,打造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IP,实现运河沿线城市发展与文脉传承相得益彰。

蜿蜒流淌3200多公里,跨越历史沧桑,大运河早已融入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今天,我们要讲大运河故事,就不能只讲大运河故事,我们要讲在大运河上听水声、风声、汽笛声,在这里再次读懂“何以中国”。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倪方方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