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何以中国 运载千秋】何以“黄金水道”?解码大运河背后的中华民族“精气神”

开工万物,国脉千里。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沟通江淮”,中国大运河横空出世。一河通南北,千载连古今。历代先民用智慧和汗水,在华夏大地上书写旷古未有的传奇。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十年来,中国大运河,这条承载着促进统一、兴盛使命的“黄金水道”,已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河道清朗、美景如画、文旅兴旺、产业发达……惠泽八方的中国大运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精气神”,正在焕发出崭新的生机与活力。

江苏扬州运河三湾风景区 来源:交汇点新闻

大河汤汤,其水泱泱。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甚哉,水之为利害者也。”中国的先民很会利用水,他们依靠河流农耕、灌溉、定居,也很早就学会了借助水来运输。

作为整体的中国大运河,出现时间可以上溯至它的生命约1000岁的时候。公元589年,隋文帝重新凿通邗沟,并以此南下消灭南陈,中国迎来了第二次大一统。而后,隋炀帝整修中原以东水道,使关中平原与黄淮海平原、长江下游地区乃至幽燕之地在政治、经济上统合为一。

南粮北运,北政南通。

运河上来往的船只,承载着来自田野的丰饶之粮,驶向京师,连接四方,为大一统古代中国持续输送重要的营养和能量。

自此,中国大运河,作为一条沟通政治、经济的大动脉,深深植入了中华大地。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漕运盛,则运河旺;运河旺,则城镇兴。

运河漕运的日趋频繁,带来了大量商品和贸易机会,吸引了各地商人小贩及其他各类“趁食”者的汇集。沿着大运河的路线,大量陶瓷、铜镜、茶盐等货物送抵全国各地,并进一步销往海外。唐代诗人杜甫在《解闷十二首》中写下见闻:“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外国商人经浙东运河至西陵,通过钱塘江换乘至京杭大运河,然后再驶向扬州。

【清】王素《运河揽胜图》 扬州博物馆藏

大运河串联着城市与村镇,哺育了恢弘的都城和鲜活的市井。洛阳、开封、杭州、北京,伟大的都城在大运河的滋养下诞生和成长;扬州、淮安、济宁、德州、天津,繁华的城市通过大运河畅通南北;张家湾、瓜洲渡、开弦弓,大小村镇因为大运河而名传千古……《清明上河图》《姑苏繁华图》《运河揽胜图》《乾隆南巡图》,历代画家的妙笔丹青将运河风姿绘于纸上,展现出运河城市“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市井风情和昌盛繁华的景况。

【清】徐扬 乾隆南巡图 第六卷“驻跸姑苏”(局部)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在这条繁荣的经济带上,这些城镇如明珠镶嵌在运河两岸,随水波流淌熠熠生辉,映射着这个伟大国度的光明未来。

大河浩浩,其运迢迢。

中国大运河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全长2700余公里,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八个省级行政区,连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生于斯,长于斯的运河儿女,生长出了怎样的“精气神”?

我们首先想到的,大抵是一些具体的意象:燕赵的慷慨任侠,齐鲁的儒雅博洽,中原的淳厚豁达,江南的婉约秀雅……不同地域表现出的精神特质,都和中国大运河息息相关。

以山东为例,大运河山东段北接京津、南通江淮,一直是运河历史上的咽喉要道。在这片土地上,运河与儒家文化相融合,催生出“国家大计,莫过于漕”的理念,表现出的“诚国家永久之利”“实国家无穷之利”等利国利民的精神内核。

今天的山东,是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唯一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既有“吨半粮”,也有“海上粮仓”;既有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也有数字经济等快速崛起……凭借着爱国报国的热情和敢闯敢干的刚硬精神,山东人在新时代闯出了新的天地。

目光向南。江浙地区,中国大运河如同脐带连接起长江三角洲地区纵横交错的河网,从而使江南地区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大量的人流、物流通过水道汇聚江南,辐射全国,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相连。大运河孕育出江南人灵活应变的鲜明个性、积极拓展的勇气和开放包容的气质。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凭着“四千精神”,创造了一个个“无中生有”“有中生奇”“又好又快”的发展奇迹,创造出第一批个体工商户、第一批私营企业等数量众多的“全国第一”;江苏人凭着敢闯敢干,以首吃“螃蟹”的精神,实现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外向型经济的突飞猛进和创新型经济的蓬勃发展……今天,作为长三角重要组成部分的江南运河沿线城市,成为中国经济的排头兵。

跨越时空的维度,从古至今,一代代人在创造、治理、保护和利用中国大运河的过程中,生长出尊重自然的科学精神,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这些精神融入运河儿女的骨血,代代相传。

大河滔滔,其势昭昭。

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运河儿女发扬千年传承的精神,让中国大运河焕发出年轻的活力。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正式迈入“世遗时代”。过去十年,在绵延千里的故事里,中国大运河完成了一次次精彩蝶变。

十年间,运河的航运水平极大提升。

在河北,京杭大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实现旅游通航,从“有水”到“有船”,京杭大运河沧州段“一船明月过沧州”的盛景再次变为现实。

在山东,位于济宁的龙拱港2023年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12万标箱,济宁的内河集装箱航线可通达上海、武汉、重庆等50多个城市港口。

十年间,多地整合沿线文化、旅游等各类资源,大力发展各类特色文创产业,实现古老运河文化的现代表达,让古老的大运河成为活力无限的“城市会客厅”、生生不息的“人民幸福河”。

以江苏为例,扬州三湾古运河畔,从80多家企业聚集、环境堪忧到如今成为4A级景区,织就一幅古韵今风交叠的生态人文景观;淮安勾勒“产业、文旅、生态”三张画卷,实施大运河“百里画廊”战略引领工程;常州致力发掘运河工业遗产“文化富矿”,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相互促进……

十年间,运河两岸经济结构也悄然变身。

北京通州运河商务区。 图片来源:人民网

在北京通州,依托优美生态打造的运河商务区正在加速建设,22944家注册企业入驻,包括国家级绿色交易所在内的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已初步形成现代金融服务产业链和总部经济发展态势。

在浙江,位于大运河畔的杭州市拱墅区,正加快推进杭州大运河数智未来城建设,重点发展生命健康、数字经济、智能制造三大核心产业,同时发力算力经济、生命健康、数字医疗、电子竞技、新能源等细分赛道。

杭州大运河数智未来城。图片来源:拱墅发布

运河沿线以不到全国10%的土地,贡献了全国近一半的经济总量,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中国大运河,依旧是带动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引擎。

新的十年,中国大运河即将进入新的生命周期,仍将不断催生新的产业形态,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继续为沿岸人民造福。

尾声

运河通,物产丰;运河盛,国家强。

中国大运河,这湾流淌了2500多年的清波,在一代代人的持续呵护和接续建设下,脉动千年,生生不息。

如今,作为中华文明统一性的重要见证者,中国大运河连接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国家发展战略以及惠及世界的“一带一路”倡议。

历尽沧桑的大运河走进新时代,不但再现荣光,更以前所未有的活力,从古老流向年轻,从中国流向世界,从当代流向未来。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