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把大运河这篇文章做好。”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的谆谆嘱托寓意深远。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多部门联合开展“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生动诠释“水运即国运”“水脉即文脉”“水文即人文”,揭示大运河所蕴含的中华文明精神密码。
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中国大运河是人类文明史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使用时间最久的一条运河。从绍兴亭山遗址到北京白浮泉遗址,从山东济宁河道总督署遗址到天津十四仓遗址……千百年的运河故道露出真容,一幅大运河流淌其中的古代中国社会生活图卷呈现在人们面前。大运河作为一条承载着无数历史传说与记忆的重要水道,无疑是探索“何以中国”这一问题时不可忽视的重要线索。大运河,作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它的建设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是中国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传承者。
十年逐梦路,是不熄的传承,更是持久的力量。穿越2500多年历史,蜿蜒近3200公里,大运河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10年来,运河两岸发展迅速,日新月异。尤其是京杭大运河断流百年之后,再次全线通水,去年水上运动爱好者蒋卫民仅凭一桨一板,在63天内征服了京杭大运河的千里征途,一时传为佳话。悠悠大运河,南来北往客,无数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在运河两岸生根开花,对大运河的保护、守望和传承,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和弘扬。
十年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崭新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如今,借助“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的开展,我们在沿着大运河寻脉古今的过程中,能更好地讲好运河故事、赓续大运河文脉、传承大运河深厚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同时,随着我们更加深入挖掘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何以中国”的答案将会愈发清晰,大运河也将继续承载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流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十载蝶变,再塑繁华。流淌千年的大运河,是一首读不完的诗。十年来,在沿河沿岸儿女的共同努力下,这条绵亘南北的千顷碧波迸发崭新活力,向世界讲述着与河共生、共融、共兴的故事。下一个十年,在探寻“何以中国”这一答案的过程中,我们将不断深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为民族文化自信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