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战新年开新局。全省科技部门、科研院所、科技企业马力全开,已迅速投入新一轮创新大潮中,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夯实科技根基。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开展“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攻坚年”行动
2月18日,常州市启动2024年“揭榜挂帅”科技攻关暨重大技术需求征集活动,聚焦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机器人、低空经济、量子科技等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诚邀具有研发实力的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创新联合体等前来揭榜。
2月23日,苏州市举办校地成果转化座谈会,元禾控股、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苏州纳米所、苏州医工所、苏州大学、苏创投集团等高校院所和创投机构,就科技成果转化交流经验、探索路径,助力苏州产业创新发展。
放眼江苏,各地均已亮出新年开局即冲刺的姿态,向产业科技创新发出“总攻”。
“‘新春第一会’为我们推进产业科技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划出了施工任务。”在2月20日省政府召开的“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专场发布会上,省科技厅厅长徐光辉表示,今年,科技系统将扎实开展“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攻坚年”行动,努力实现“策源、攻关、聚合、赋能、集成”五个突破,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
推进“1820”基础研究“策源”突破。江苏加快建设高水平基础研究中心,强化实体化运行,实行“里程碑”考核。遴选顶尖科学家领衔实施40个左右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省杰青、优青计划翻一番。探索设立“应用基础研究特区”,在科研选题、项目组织、科技奖励、高端人才引培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江苏围绕发展世界级产业集群部署创新链,在高端装备、集成电路、通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氢能及新型储能等领域,部署40项科技重大攻关项目,解决“卡脖子”问题,打造标志性产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创新链,在量子科技、合成生物、类脑智能、未来材料、固态电池等方向,部署80项前沿技术研发项目,增创新动能新优势。编制未来产业“一图三清单”,加快前沿技术、示范企业、科创园区、应用场景、标准规范等“5个100”布局,更好地开辟和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
推进战略科技力量“聚合”突破。江苏打造一流高端研发平台,全方位服务保障苏州实验室建设运行,推进紫金山、太湖、钟山、云龙湖实验室和生物药、第三代半导体、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发展。全力支持中国科学院在苏科研机构建设。面向长江经济带开拓江苏实验室联盟,深化与优势产业链的适配融通。
推进区域协同创新“赋能”突破。江苏围绕“一带两极三圈多点”创新布局,支持南京、苏州打造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构建环太湖、南京、徐州“三大科创圈”,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融合发展。发挥高新区创新主阵地作用,组建10个高水平创新联合体和8家概念验证中心,打造创新企业集群,形成创新矩阵引力场。
推进科技体制改革“集成”突破。江苏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加大人才激励与减负力度,推动更多人才向产业一线集聚。修改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扩大赋权改革试点,推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激发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
开年跑出“加速度”,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
新春伊始,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麒麟新园区一派欣欣向荣: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地湖所已全面启动搬迁,南京天光所部分实验室仪器设备已搬迁并投入科研调试……入驻新园区的中国科学院在宁科研院所,将聚焦各自优势领域,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
中国科学院与江苏的院地合作,正在向更高层面、更高质量进发。2月18日,在江苏“新春第一会”上,中国科学院与江苏省政府签署了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合作协议。双方将聚焦人工智能、资源环境、先进材料、天文、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方向,强化科技布局、促进集聚发展,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
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过去一年,南京分院各科研院所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夸父一号”卫星数据和科学软件面向国际正式发布;“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协同管理与综合治理示范”相关成果入选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展;研制成国内领先的GaN蓝绿光激光器和全球首款单片式全彩Micro-LED微显示芯片;研发的国产首台多重核酸检测仪取得国家药监局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打破了相关产品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
今年,南京分院将以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核心,进一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使命担当。分院将积极推动各科研院所组建“大兵团作战”的攻坚团队,争取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将加快推动稀土、湖泊与流域水安全、古生物学与油气地层应用、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四个重点实验室重组建设,加快推进苏州纳米所“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开放共享,促进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和重大科技成果产出。
围绕国家和江苏省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今年南京分院还将积极推动设立院省合作专项资金,对重大项目给予配套支持。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具备条件的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点城市,推动科技成果集中开展工程化示范与成果转移转化。
同时,聚焦院士专业领域,南京分院将组织开展“院士专家结对产业”活动。围绕地方政府科技创新发展的迫切需求和制约企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组织由院士领衔的产业链专家咨询委员会,邀请院士、专家担任南京相关重点产业导师,深入园区、企业一线调研指导,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
浇灌“科创花”,结出“产业果”
在位于昆山的苏州亿创特智能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条长达80多米的自动化超高强度柔性辊压产线,利用40多个轧辊模具紧密配合,将一块块钢板塑造成各类形状复杂的钢制结构件。从2020年公司创立至今,这家由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下称“江苏产研院”)以“拨投结合”模式支持的重大项目公司,从“白手起家”到现在一年超过2亿元的销售额,靠的是产品独一无二的技术优势。
“技术研发是产品的核心,公司自主研发的柔性辊压成型技术,填补了国内钢材复杂形状成型的技术空白,我们开发的一款钢制新能源电池箱,采用超高强钢,使得新能源汽车电池盒的重量大大减轻、铝合金成本减少了50%以上。公司成立至今短短三年,就已成为我国主流的新能源车电池盒供应商,获得比亚迪、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的合作项目。”该公司董事长晏培杰告诉记者,亿创特的发展,离不开省产研院拨投结合、团队控股的支持模式,让企业敢拼敢闯。
江苏产研院院长、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介绍,为了支持具有前瞻性、战略性项目落地,该院以具有创新性的“拨投结合”方式,帮助有潜力的初创公司重点解决团队技术评价和早期项目融资市场失灵的问题。同时,给予项目团队研发运营主导权,利用财政资金支持项目熟化,承担创新失败风险、共享项目成功收益,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推动了一批具有引领性、颠覆性的技术实现转移转化。
“江苏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江苏产研院责无旁贷。”刘庆介绍,过去的一年内,该院在三大方面重点落脚。“一是建设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研发机构,这是我们的核心责任之一。二是突破一批制约现有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为此,我们梳理了技术难题的清单,已和350多家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建立了联合创新中心,累计征集了近1800项技术难题,并在其中筛选出100多项企业难以解决、愿意出资解决的问题,集聚全球创新资源进行攻关。三是培育一批对未来产业发展可能起到重要影响的项目,我们在2023年实施的重大项目数量跟2022年比差不多翻了一番,有近30项重大项目在2023年实施。”
人才培养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要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鼓舞,针对未来人才的培养,我们能做点什么,也是我们持续思考的问题。”刘庆介绍,在江苏省教育厅的指导下,江苏产研院正在申请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旨在借助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培养未来的工程师。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
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
2月19日,为助力海洋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南通市机械工程学会联合南通大学等高校,共同举办深远海漂浮式海上风电技术研讨会;2月21日,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淮安市“7+3”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需求,2024年首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在淮安市举办……龙年开工以来,全省科协系统聚焦产业科技创新,积极开展多项学术研讨活动,大力推进科技经济融通发展。
“去年江苏出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行动方案》,科协系统承担了其中8项任务。我们围绕江苏重点发展的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产业链,积极构建完善科创载体平台、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突破。”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过利平介绍,2023年,省科协积极培育新兴领域和交叉学科学会组织,围绕关键领域组建8个省学会联合体;推动全国学会在江苏建立13个实体平台,建设25家产业院士协同创新中心,为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贡献力量。同时,推荐苏州、无锡、常州入选中国科协“创新驱动示范市”,数量居全国省份第一;推动建立15个“科创江苏”试点县(市、区),服务打造区域创新高地。
围绕“新春第一会”主题,今年全省科协系统怎么干?过利平表示,省科协将开展6项重点工作,进一步服务创新驱动发展。
更大范围汇聚创新资源。全力支持在苏顶尖科学家发起设立国际科技组织,建好国际机械系统动力学学会。紧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加大关键领域学会联合体培育扶持力度。
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基础研究领域学会作用,助力建设培育一批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优势学科,努力实现更多“从 0 到 1”的原创性突破。推动院士专家领衔开展科技攻关,助力解决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
推动科技成果社会评价奖励。实施“科技期刊强刊工程”支持计划,为科研攻关人才提供科研成果发布载体和学术交流平台。深化科技评价改革,依托学会联合体,发布全省年度“行业领域十大科技进展”和“自然科学百篇优秀学术成果论文”。
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深化“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扩大“科创江苏”试点县区覆盖。围绕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推动100个全国学会与100家省级以上经开区、高新区开展合作,加强建设产业院士协同创新中心和学会产业研究院,推动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万名专家进万企”行动,动员引领院士专家走进企业,创建“科学家+企业家”合作模式。推动科技型企业家担任市县乡科协副主席,举办企业创新方法大赛、“科创江苏”创新创业大赛、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加快培育企业科技创新人才。
深化科技开放交流合作。用好国际科技组织网络资源,密切与海外科技团体的联系,依托全国学会高层次学术交流平台,吸引全国学会来苏举办高层次学术会议。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奋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着眼创新全局赋予江苏的重大使命,有战略性、全局性意义。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易中懿表示,今年江苏“新春第一会”聚焦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工作推进,充分彰显了省委省政府以实干实绩促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打造的担当。
易中懿介绍,省农科院作为以应用研究为主的农业科研单位,始终坚持需求牵引和问题导向,主动呼应产业和技术双重变革和消费结构变化,不断优化调整科研力量布局、创新“团队+协同”科研组织方式、探索“公益+市场+平台+智慧”成果转移转化范式,在粮油作物、优质果品、花卉苗木、智慧农业、绿色低碳等领域持续培育产出一批管用实用科研成果。在江苏主推品种和技术中,省农科院占比达到70%,为江苏粮食安全、农民增收提供了重要支撑。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重塑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结构,科技创新日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2023年,江苏农业科技贡献率超过72%,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趋重要。“在江苏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时代要求下,我们将立足主责主业,坚持以服务产业作为根本使命,主动思考、积极作为,打造‘创新矩阵’,完善创新生态,奋力建设有影响力的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易中懿说,2024年,省农科院将紧扣科技自立自强和农业产业安全,加大种源、农机装备、农业绿色技术等领域攻关力度,推进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突破“卡脖子”难题,形成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原创性新成果,提高供应链韧性。
省农科院聚焦江苏“土特产”培育,将重点打造“4+13+N”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并围绕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和共性关键技术,凝练科研课题,产出一批符合优势特色产业升级方向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同时,省农科院将加速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产业应用,培育新质生产力,既关注产业未来,更加关注未来产业,拓展新赛道,积极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改造、新业态、新模式落地应用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价值链向高端迈进。另外,省农科院将持续深化与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协同攻克“卡脖子”技术,锻造“撒手锏”技术,助力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实现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
做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两篇文章”
如何让前沿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快车道”畅通无阻,如何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长期扎根江苏、服务江苏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下称“28所”),以多年的探索实践,为加速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提供了有益经验。
“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产业需求是科技创新的重点方向。只有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两篇文章’一起做,才能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互促并进。”28所党委书记,电科莱斯董事长、党委书记毛永庆表示。
“江苏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作为驻苏央企,28所将一如既往扛起使命担当,从几个方面进行突破。”毛永庆说。
首先是加速战略科技力量聚合突破。多年来,28所建设了空管全国重点实验室、信息系统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等4个国家创新平台,以及6个省级创新平台,平台资源位列江苏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第一方阵”。同时,与紫金山实验室、南京大学等重点单位和优势高校开展长期战略合作,并积极与华为、科大讯飞等行业优势单位开展合作,协同开展人工智能关键技术攻关,加速推动新域新质能力生成,打造协同创新生态圈。
其次是加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毛永庆告诉记者,近年来,28所承担了20余项国家级重大创新项目,成果有力支撑了江苏社会经济发展新实践。打造的淮安中小型智慧机场国产化建设样板工程,被中国民航局明确为中国民航“智慧机场”的示范标杆;道路交通产品服务南京市主城区3000多个路口,助力南京连续获评全国“畅通工程”一等管理水平城市。
最后是加速产业协同创新赋能突破。2023年,在产业平台打造上,28所交出了一张漂亮的答卷。这一年,28所旗下莱斯信息公司在科创板上市,旗下溧阳公司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莱斯电子、莱斯网信、扬州莱斯相继入选江苏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加快推动产业升级提供重要平台。“依托这些重要产业平台,我们将积极发挥民航空管、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的技术和产品优势,并按照产业同链、技术同源的思路,为江苏省低空经济、生态治理、应急管理等发展贡献完整的解决方案,全力支撑江苏加快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毛永庆表示。
“展望2024年,28所将积极在江苏省内高水平创新平台矩阵中多方联动,加强合作交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的协同发展,全面助力江苏省未来产业培育,支撑江苏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迈进。”毛永庆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蔡姝雯 张宣 杨易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