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淮安市农业农村局公布数据,2023年淮安完成粮食种植面积1025.53万亩,产量98.9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耕地是淮安粮食连年丰收的基础。作为农业大市,淮安持续改善耕地质量,为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让“中国饭碗”装上更多“淮安粮”。
深度“体检”,摸清土壤“家底”
2023年9月22日,在淮阴区高家堰镇庆丰村,工作人员铲下了土壤三普“淮安第一锹”。这也标志着,淮安土壤三普工作正式进入实战阶段,迈出土壤采样的第一步。
为高标准高质量有序推进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淮安印发了《关于做好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的通知》,成立了由市领导担任组长的淮安市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规范组织实施。结合淮安实际,对三级先导区、高标准农田建成区和淮安大米、淮安黄瓜、盱眙稻虾养殖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区以及部分土壤障碍问题地区进行加密布点,最终确定表层样采样点7268个。截至目前,淮安已完成表层样点采样7075个,完成样品制备4977个。
“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大家都带着强烈的责任感确保每一份采样准确无误。”淮安市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锐介绍说,通过深度“体检”,持续开展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构建出完善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掌握耕地地力、土壤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规律,可以为全市耕地改良利用、污染耕地修复以及合理施肥等提供科学依据,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更精准的方案。
“有专家来给我家的地做‘体检’,真是太幸运了,明年的收成更有保障!”种植大户老刘兴奋地说。
装备“加持”,夯实丰收“耕”基
“虽然天气不佳,但小麦长势不错,枯叶少、杂草少、虫害减少。”洪泽区东双沟镇郭贝村的加阳家庭农场负责人徐加阳说,这离不开近几年推广的生态型犁耕深翻作业。
2021年,洪泽区被省农业农村厅列为全省实施生态型犁耕深翻还田的试点县之一,农户自愿报名。当过农机手的徐加阳懂得深翻的好处,立刻就报了名。“犁耕深翻时,杂草、秸秆作为肥料被翻下去,底下的新土被翻上来,脚踩在上面,原本板结梆硬的耕作层变得松软厚实,化肥使用量减少了20%左右。同时,虫卵也被翻下去,深埋到土里20厘米处,来年虫害就少,每季至少可节省一次打药。”徐加阳说。
深翻的工期是否会耽误农活,翻耕之后土地会不会不平整?李锐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方面,土壤有机质含量可提高3.1克/千克,每亩耕地的需肥量降低了;另一方面,深翻又减少了田间的杂草量和病虫害的发生率,种植户对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量也大大下降,进一步减轻了环境负荷。
保护性耕作是改善土壤状况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淮安科学开展秸秆机械化还田和生态型犁耕深翻工作,全市争取省级秸秆还田项目资金近1.3亿元,全年秸秆机械化还田率不低于70%,秸秆机械化处理率超过95%。此外,在农机化工作方面,淮安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坚持“补短板、拓领域、调结构、提质效”。截至目前,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9%,其中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5%以上,设施农业、畜牧业、渔业、林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特色农业机械化率达到69%,实现了农机化水平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跨越。
科技“赋能”,绘就“粮”辰美景
在淮阴区马头镇江苏中运粮3500亩水稻种植基地的监测站里,负责人陆海正通过农情综合智能监测系统,实时查看田间情况。“没建监测站之前,我们都只能凭经验判断是否有虫害,现在有了预警系统,只要出现病虫害,就会发出预警,这对病虫害防治非常有利。”陆海说。
近年来,淮安大力推广农情综合智能监测系统,提高水稻病虫害防治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为粮食丰收保驾护航。据介绍,农情综合智能监测系统包括环境、苗情、病虫害态势预测、专家库在线指导等多个子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采集水稻田块温度、湿度、风速、虫情、土壤pH值等指标,对水稻生长各个参数进行实时感知,智能预判和远程专家联线会诊,实现了水稻田间管理智能化。
“通过综合性监测、远程控制,或是手机APP的监测,都可以实时查看田间生产的管理情况。这样一来,可以更及时地掌握田间水、肥、病虫草害的情况,指导农户进行田间管理,缩短了监测周期,减少了监测成本,提高了技术指导效率,增加了作物产量。”淮安市耕保站站长杨用钊表示,农情综合智能监测系统相当于给每一块高标准农田安装上了“千里眼”“顺风耳”,实现问题隐患“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下一步,我们会统筹土肥、植保和基本农田建设的各类资金,逐步增加农情监测站的数量及全市农情智能性的综合监测站。”杨用钊说。
融媒体记者 孔雪 王昊
通讯员 江水 杨明
融媒体编辑 童淮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