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淮安:奋力奔跑在乡村振兴“共富路”上

图片来源:淮安市委网信办


图片来源:淮安市委网信办


品种多样的果蔬,肉质鲜美的小龙虾,壳青鳌壮的大闸蟹,清香扑鼻的龙虾香米……在淮安的田间地头,一项项特色农业产业蓬勃发展,一件件“淮味”农产品香飘四溢。

近年来,淮安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五大产业集群建设带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乡村振兴,一幅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以点带面 农业产业集群建设加速突破

正值冬季,在位于淮安盱眙县的祥丰农业有限公司的田间,育苗工作正在进行。这是当地首家发展规模化稻虾综合种养的公司,也是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淮安综合试验站盱眙县示范点。

“目前,公司发展虾稻综合种养面积620亩,平均亩产小龙虾350斤、稻谷600公斤,亩均利润在3300元左右。”公司总经理卢勇说,“去年,小龙虾交易量达18万斤,稻谷总产量在60万斤左右。每年吸纳周边30余农民就业,每人每年平均增收4万元左右。”在公司的示范带动下,周边农户逐步走上了生态种养的致富之路。

近年来,淮安深入实施优质稻米、小龙虾、规模畜禽、螃蟹、绿色蔬菜五大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年综合产值突破700亿元,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其中,小龙虾和稻米属于具备较强基础和潜力的产业,为实现产业集群建设加速突破,当地以这两大产业为基点,率先破题。当前,淮安全市建设6个千亩以上稻虾标准化核心基地,辐射带动完成2022-2023年新增稻虾综合种养面积49万亩、宜养水面26万亩,小龙虾年产量超15万吨。此外,淮安还规划建设优质稻米基地100万亩,其中核心基地31万亩,已建成11.6万亩。


图片来源:淮安市委网信办


图片来源:淮安市委网信办


下一步,淮安将围绕五大产业集群延链补链强链,重点完善小龙虾、稻米两大特色产业链条。一方面,主抓小龙虾一产扩面,做强加工流通和仓储冷链,加快建设年产万吨以上小龙虾加工项目,实现年加工能力突破8万吨,冷链收储能力超10万吨。另一方面,加快淮安稻米产业园建设,打造“淮安大米”品牌企业“硬核矩阵”。

科技创新 绘就稳产增收好“丰”景

在淮安涟水县长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秋粮收购工作已经完成,一年的好收成都已颗粒归仓。“一开始,消费者并不了解我们涟水大米,后来由县政府牵头,打造‘涟水大米’品牌,现在消费者越来越喜爱涟水大米,种植户的收入也大大提高了。”合作社理事长王加成说,“从一开始的几十亩地发展到如今的1500亩地,目前,合作社全年收成在400万斤左右,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超7.5万元。”

“曾经,因为辛苦且收入不高,我也打过退堂鼓,但后期由于政府政策越来越好,扶持力度越来越大,我们老百姓的日子也好了,种植户的收入也高了,所以现在我们的规模越来越大。”王加成说。


图片来源:淮安市委网信办


图片来源:淮安市委网信办


近年来,淮安狠抓政策落实,激发种粮热情,制定补贴发放方案,每年及时足额组织发放粮食类相关补贴13.7亿元。同时,加强耕地保护,保障粮食产能,全年粮食种植面积超1020万亩,粮食年产量突破99亿斤。

稳产增收的背后,更离不开科技护航。“以前都是人工插秧、打药、撒肥,但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种植,由机器来插秧和撒肥,全程无人机打药。”王加成说,“机械解放了我们的双手,给老百姓带来了富足的收入,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为农业机械化创造条件的,还有高标准农田建设,近年来,淮安突出规划引领,注重规模连片、数质并重、建管结合,不断完善农田设施配套,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41.75万亩,占全市耕地比重78.2%。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全程机械化推广,实现小麦亩均400千克以上、水稻亩均600千克以上,较十年前增长近10%。

科技创新,为淮安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近年来,淮安坚持良种、良法、良机一体发展,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推进行动和农机绿色化智能化提升行动,全市优良种源覆盖率达98%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8%,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维持在96%以上。

生态富民 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走进淮安金湖县前锋镇白马湖村,这里水域开阔,风光优美,鱼、虾、蟹和菱角、莲藕、芡实等水生动植物资源丰富。这个曾经靠捕鱼为生的小渔村,如今走上了生态旅游发展之路。


图片来源:淮安市委网信办


图片来源:淮安市委网信办


依托水岛资源,白马湖村采取“生态+”的方式,鼓励创办渔家乐、民宿等产业,发展集食、住、游、钓、采摘于一体的水岛。“2022年,白马湖村生产总值达5亿多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10万元。”白马湖村党总支书记蒋贵清说,“如今的白马湖渔民生活,可以说村里有别墅,城里有高楼,子女有轿车,老人有保障。”

乡村业态的发展,还有赖于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破茧化蝶”。今年以来,淮安全市域推开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工作,围绕“清、收、用、管”四个关键,对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进行治理提升,共收回空间资源108.76万亩、村均956.55亩,通过建立农村闲置低效资源盘活利用和增值收益分配机制,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2023年全市历史性实现集体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下村“清零”。加快补齐农村房、水、路等短板,累计改善农房户数6.87万户,新建生态河道130条551.72公里。

围绕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淮安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美丽乡村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新一轮农房改善等基础性项目,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从单一治理向综合整治提升,加快塑造农田集中连片、村庄特色发展、生态环境优美的田园乡村风貌。

未来,淮安将锚定高水平建设农业强市目标,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加快推进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开展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三年攻坚”行动,促进特色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在强村富民增收中走稳共同富裕之路。

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记者 国亚妮 通讯员 冯柄衡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