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和长江,一纵一横,贯通南北、畅通东西,构成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坐标轴。而扬州,就位于江河交汇点上。
“扬州是个好地方,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是国家重要历史文化名城。”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扬州视察时指出,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
三年来,460万扬州人民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江河为媒,以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向世界讲好运河故事、长江故事,让大运河、长江“流动的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下、传承后世。扬州市委书记王进健表示,扬州将以勇当尖兵、先行示范的使命担当,坚决把大运河、长江文化遗产保护好,切实推动扬州在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上走在前列。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而今,扬州正乘着“新时代号”大船劈波斩浪、勇毅前行,演绎江河交汇“好地方”的新传说。
一滴运河水说
“我是一滴运河水,在这个世界最长最古老运河诞生的好地方,已经流淌了2500多年。
鲁哀公九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自此,我便伴着大运河上的舟楫,不舍昼夜,奔涌向前。春秋战国的艅艎、秦汉的楼船、隋唐的龙舟、宋元的漕船、明清的沙船……一个个寒来暑往,一次次南来北往,载去满盈盈的丝绸米粮,也载来沉甸甸的历史文化。
奔流千年的运河,从不缺少故事与传说。这些传说,大抵都和船有关,更应叫‘船’说。
运河的水与船,相伴相生。在这里,三位‘老朋友’和三位‘新朋友’各有一番穿越时光的对话,让我带你一起,听听它们关于大运河文化赓续、传播、发展的新‘船’说。”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的重要指示
唐代竞渡船与大运河货船的对话
活态永续的“船”承
唐代竞渡船说:
“我是一艘唐代竞渡船,1960年被考古人员唤醒,如今迁居扬州博物馆。
自出生起,大运河母亲就将我抱在怀中,嬉戏于家门口和长江间。母亲告诉我,早在春秋时期,她就孕育了我的第一位长兄,此后的1000多年,母亲的无数子女足迹遍布天涯,闯出万番事业。
唐代扬州,每年端午节都会举行‘竞渡采莲龙舟之戏’。每当我出现,数万观众欢笑呐喊,那种场景使我意气风发,劈波斩浪,一往无前。然而,一场意外,致我沉睡在河底千年。
沉舟侧畔千帆过,在被唤醒之后,我惊喜发现,大运河上依然舟楫如梭。千余年过去,大运河母亲依然充满活力,澎湃如昨。”
大运河货船说:
“我是一艘大运河货船,比起兄长唐代竞渡船,我是那样的幸运——
宽阔河面,任我穿行。当下的大运河,历经疏浚和治理,宽度和深度早已和唐代运河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我和兄弟姐妹们组成的拖船船队,长度可达百米,载重可达千吨,即便如此,仍可畅行千里。
绿色河道,让我心旷神怡,沉浸在两岸的古韵新风。科技加持,让我心安无虞,再无争道抢道、堵塞碰擦之忧。
2500多年来,看惯了岁月流转的母亲,当下比任何时候都更具活力。带着母亲的期望和兄长的嘱咐,我走向世界,扬帆江河,不辞远航。”
纵深——
公元前486年,吴城邗,沟通江淮。自此,中华版图上大河顿开,往来舟楫沟通南北,推动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国家统一。
大运河是活的运河。在2500多年后的今天,这段世界上最早开凿的运河,依然是全球最繁忙的内河航段,货运密度世界内河第一。
2022年,京杭运河扬州段船舶通过量达3.73亿吨,货物运量达3亿吨,是三峡船闸通过量的2倍,相当于5条京沪高速(江苏段)、10条京沪铁路(江苏段)的运量。
运河之于扬州,是生母,也是摇篮。生生不息的运河水,滋润了两岸沃土,催生了经济繁华,蔓延了文化精神。
所以,视运河为根、将文化为魂,千方百计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赋予的宝贵文化遗产,是扬州镌刻在骨子里的文化自觉、敬畏感恩。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到扬州考察时提出的“让古运河重生”的殷切期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扬州以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致力活态传承,彰显时代价值,聚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大运河“流动的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下、传承后世。
2008年,扬州携手运河沿线35座城市组成大运河申遗联盟,2014年牵头申遗成功,共有6段河道和10个遗产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居全国运河城市之首。进入“后申遗时代”,扬州在全省率先出台《扬州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设立运河文化保护缓冲区,建成数字管理和监测预警示范平台,为全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示范样板。
“运河十二景”评选是扬州珍视历史宝藏、活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创新举措,它不仅将扬州大运河“最古老、最核心、最精华、最有活力一段”集中展示,还成为串珠成链、以线带面推进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的抓手。扬州市按照“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工作思路,制定出台《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总体方案》和八项专题行动方案,推动明清古城保护暨文旅示范区、北护城河文旅集聚区等重大项目实施。
绵延千年的运河为城市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家底。截至目前,扬州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4项、国家级非遗20项、省级非遗110项、市级非遗231项。非遗种类之丰富、数量之多,在全省乃至全国城市中居于前列。不止于特定节日的集中展示,非遗在扬州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已成为常态,不断“非”入寻常百姓家。
“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
鉴真东渡船与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对话
国际视野的“船”播
鉴真东渡船说:
“ 我的背后,扬州;我的前方,扶桑。我就是1200多年前,鉴真大和尚从扬州出发东渡扶桑,所乘坐的那艘唐船。
我的出发地,是文峰塔下的东渡码头,这里常年有下南洋的使团、去波斯的商客、往大食的船队,更有运河母亲的波浪抚慰、兄弟姐妹的帆影桨声……
为何要东渡?我充满对家的不舍。双目失明的大和尚,面朝大海,久久不言。
千百年后,随着唐风、唐诗、唐装、唐人街遍布日本、东亚乃至世界,我才领悟到:东渡,渡的不仅是理想和佛法,更是辉煌灿烂的盛唐文化。”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说:
“你乘风破浪,东渡日本;我静静矗立,泊停三湾。
我是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造型便取自唐船,钢筋水泥的体质,让我永远等不到扬帆远航的那一天,却深知自己价值所在。
我的身体里,收藏着大运河千年流淌的历史、集纳着大运河千里通波的风情,开馆两年多来,已吸引580万人次参观。他们走进我,就像打开一本百科全书,细细品味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船’播中华文化,你我时代不同,却殊途同归。”
纵深——
刚过去不久的中秋、国庆“超级假期”,扬州文旅火了——全市56家A级景区和12家乡村旅游重点村共接待游客398.06万人次,同比增长221%,但最火的还数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假期八天,每天18000张门票,开票半小时内就被预订一空。
这份火爆,源自运河文化的天然吸引,更源自博物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这里,丰富的文物结合“5G+VR”技术,沉浸式的互动体验将大运河最为显著的“活态”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里,参观者可以透过古老运河的河道剖面、古色古香的运河街肆回望过去,站在数字化运河展厅里穿越古今、畅想未来。
同样以“运河”命名的中国扬州运河大剧院也好戏连台。11月7日,运河大剧院冬之旅演出季之“大运河与戏剧”启幕,近两个月的时间内,将举办京剧《进京》主创见面会、运河文化讲坛、“运河风情”曲艺演出等活动,以文化形式探寻这座因河而兴的古城。
博物馆、大剧院,是建筑载体,更是传播形态,它们将厚重的运河文化转化为视听盛宴,春风化雨,浸润人心。
运河文化是流动的文化、开放包容创新的文化,在这种文化滋养下的扬州,不仅有着融汇大江南北的内生动力,更有着融通世界文明的充足底气。一年一度的世界运河城市论坛,便是扬州海纳百川促进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窗口。
8月24日,2023年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在扬州举行。国内外运河城市、高校研究机构和运河组织的管理者,运河文化的研究者、爱好者,国外知名运河所在国驻华使节,国际组织驻华代表,企业代表等600多人出席盛会,共话“运河城市遗产保护与绿色低碳发展”。
内河航道国际组织主席鲁迪·范德文说,大家围绕运河保护与发展开展了有效的沟通和富有成果的合作,共同努力、交流想法、分享经验,建立了超越国界和文化的伙伴关系。衷心感谢扬州举办世界运河城市论坛,打造互联互通的“运河网络”,使之成为大家互相交流、进行商业及文化沟通的重要生命线,以及共同进步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让全世界人民从中获益。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这个月初,丹麦汉学家易德波飞越半个地球,第25次来到扬州,只为再续扬州评话情缘。扬州运河文化孕育出的这一文化形式,让这位78岁的老人,一生为之魂牵梦绕。
“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今年7月在江苏考察时的重要讲话
“黑石号”沉船与“中远海运绿水01号”的对话
发展基因的“船”扬
“黑石号”沉船说:
“我是‘黑石号’,公元9世纪的一艘阿拉伯商船,在海上丝绸之路往来贸易,一时大意在印度尼西亚爪哇海域触礁沉没。
1998年,我被一位渔民发现,人们将我打捞出水,发掘出6.7万件中国瓷器和铜镜、金银器等,全世界为之轰动。由于我所装载的瓷器,与扬州唐代遗址出土的瓷器惊人一致,加之还有铸刻‘扬州扬子江心百炼造成’铭文的数十面铜镜,考古学家们判断,我最可能的出发地是唐代扬州。运河连接长江,长江汇入海洋,彼时的扬州是东方四大海港之一。
往事越千年,时光抹去了很多记忆,但我仍有清醒的认知:瓷器、丝绸、铜镜……这些当今全球推崇的中国文化,其实当年就是最先进的中国制造,而正是有了这些中国制造、中国创造,才让世界认知了中国文化。”
中远海运绿水01号:
“我是中远海运绿水01号,你也可以叫我的全名——全球首制700标箱江海直达大型纯电池动力集装箱船。
我身长119.8米、型宽23.6米,由扬州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自主设计研发建造,上个月刚刚在长江完成试航。别看我身披红白蓝三色,其实骨子里却是生态绿——不靠风帆、不用燃油,航行全程零排放、零污染,36只船用集装箱式电池是我的动力源,装船电池容量全球最大。每行驶100海里,我可节约燃油3900公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4吨,节约能耗费用约3.35万元,预计全年减排废气可达2472吨。
跟着前辈的脚步,我将通江达海,接力扛起中国制造的‘金字招牌’,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创新创造的活力。”
纵深——
千年运河馈赠给扬州的,不仅有通江达海的交通之利、南北交融的文化特质,更有创新创造的工商基因。
前不久,扬州召开产业科创名城建设推进会,扬州市委书记王进健强调,全市上下要坚定信心和决心,奋力激活、壮大和焕发血脉中始终流淌的工商基因,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始终锚定产业科创名城建设“主航道”。
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为何奋力建设产业科创名城?只因创造了兴盛于汉、鼎盛于唐、繁盛于清三度辉煌的扬州,在历经数度兴衰之后,更加深知:是产业,成就了扬州历史上的辉煌;是产业,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源泉动力;是产业,为扬州的文化传承弘扬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而今,在奋进新时代的新征程中,扬州锚定产业科创名城建设主航道,加快产业强链补链延链,重点培育6大主导产业集群和13条新兴产业链,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打造长三角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当下,随着“613”产业体系大幕开启,扬州产业发展有了更高的目标:到2025年,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开票超1500亿元,打造全国领先的数控成型机床产业基地;新能源产业集群开票超2000亿元,建设新能源产业集聚发展、智慧发展和特色发展的新高地;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开票超1100亿元,建设华东地区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
产业繁荣才有人民幸福,才有文化昌盛。
一艘艘大船扬帆出海、一辆辆汽车驰骋世界、一片片太阳能电池赋能全球……正如历史上享誉中外的“扬州工”一样,这一款款“扬州制造”的背后,不仅是兴旺发达的扬州产业,更蕴含创新创造的扬州文化。随着它们加快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必将为推动扬州城市与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也必将为促进中国文化加快国际传播“代言”“带货”。
策划 周明涛 袁文生
执行 李峰 拾景炎
撰稿 刘贺 王鹏 嵇尚东 李仁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