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江苏盐都:生态廊道“串”起好“钱”景,“披绿生金”解锁“绿富”密码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穿行在蟒蛇河水上文化生态廊道,碧水、飞鸟、花海、林荫道色彩斑斓,一步一景,处处欢声笑语,不少盐城市民前来拍照打卡、休闲垂钓、露营度假,邂逅家门口触手可及的“诗和远方”。

这一幕幕生动的图景正是近年来盐都区坚持不懈大力实施蟒蛇河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的最好见证。

宣战污染 水清岸绿成常态

蟒蛇河是盐城的母亲河、大市区的水源地,全长39.33公里,上起大纵湖国家湿地公园,下接新洋港。蟒蛇河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实施前,因水质污染严重,行洪能力弱化、沿岸发展相对滞后。为了有效统筹人居环境、科学保护水乡生态,2016年盐都区向污染宣战,启动蟒蛇河生态保护与修复这一民心工程:先后搬迁沿河农户1300户、企业20家,收购砖瓦厂4座,清除砂石场12个、水面住家船170户,清理水产养殖水面3283亩;扎实推进污水治理,沿线31个村庄全部完成截污纳管,铺设管网90公里,新建25个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真正从源头杜绝污水入河;在河道两侧栽植乔木120种、40余万株,地被植物50多种,近7000亩,形成宽200-800米、长29公里的生态廊道,有效增强河道湿地与河堤丛林的生态功能。

秉承“让人看得见水、望得见田、记得起乡愁”的理念,盐都区还重点打造了以蟒蛇河两岸环河路为代表的一批生态旅游公路。

环河路全长51.6公里,傍河而建,蜿蜒曲折,构建了水、路、田、林融合的绿色生态网络,集道路通行、生态修复、乡村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环河路不仅“颜值高”“气质佳”,而且将大纵湖、燕子阁、三胡故里等旅游景点及沿途田园风光、传统村落串珠成链、路景交融,已成为乡村游的“网红”打卡点。

因地制宜 文脉绿意相融合

蟒蛇河水上文化生态廊道是盐都建设“一个龙头带动、三条长廊贯通、全域旅游覆盖”大旅游格局的主线项目,也是盐都红色文化元素展示最为集中地区。

盐都区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建成过河尖战斗遗址等红色教育基地2个,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东方红陶瓷厂、老粮仓、红星砖瓦厂等历史文化遗存5处,改造咖啡厅、茶室等服务功能设施,实现了历史文化与沿河景观有机融合。

根据蟒蛇河水上文化生态廊道沿途村落位置、利用现有场馆,辅以部分构筑物,沿途共设置水府庙站、杉渚探幽站、英雄燕子阁站、蟒蛇河露营基地站等8个一级驿站,为游客提供咨询、购物、停车、租(还)车、换乘等服务。与此同时,入口迎宾、丛林滩涂、水府梵境、河堤春晓、河畔人家、鹭飞池沟、漫滩红叶湿地、鱼泽苇荡湿等12个景观点的设计,各具水乡特色又各具有防洪、泄洪、涵养水源的水利功能,每一景都恰到好处。

一泓清水蜿蜒过,悠悠风景入画来。如今的蟒蛇河已成为融健身绿道、水上观光、红色教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廊道。花海之间、碧波之上,来到这里的游客,或垂钓赏景,或露营野炊,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拓展内涵 生态红利尽显现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这场保护与修复中,家住蟒蛇河附近的陈生感触颇深,“环境变好了,钱袋子也鼓起来了,再也不需要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这些年明显感到生活变美好了。”生态廊道“串”起好风景,也“串”起好“钱”景。蟒蛇河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作为连接市区与大纵湖度假区的生态廊道,在盐都全域旅游发展中的战略纽带作用日益凸显,年接待市民游客5万人次以上,已成为盐都生态、观光之旅的重要线路。同时,带动了河道沿线21个村庄、300多户群众直接参与生态廊道的管理和旅游运营,让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生态保护带来的红利。

围绕蟒蛇河水上观光和绿道游览,沿线乡镇大力实施“旅游+”发展战略,丰富旅游业态,创新旅游产品,优化旅游供给体系,打造红色旅游、民宿度假、文化体验、乡村休闲、康体运动、养生养老等特色旅游产品,建成江苏扣蟹第一村基地1个、万亩高标准农田2个、千亩荷塘基地2个、千亩油菜花基地1个。

一头连着自然生态,一头连着民生福祉。盐都区利用生态廊道沿线农户搬迁契机,统筹推进沿线农房改善,新建秦南千秋、龙冈晓庄、学富华府等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创成2个省农房改善示范项目、3个省级美丽乡村、1个省传统村落、2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

如今的蟒蛇河水上文化生态廊道已成为盐都区最优质的生态资源,给百姓幸福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更见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盐都的生动实践。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