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区域医联体助力联合病房,患者下转基层“接得住”

    不管大病小病,许多人都喜欢往大医院跑,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等问题,大大加重了患者的负担,慢性疾病和康复期患者更是“难求一床”,虽然这类患者病情相对稳定,长久等待却暗藏风险。如何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完善的医疗服务?近日,现代快报记者探访了南京市红十字医院与大光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的联合病房。据悉,南京市秦淮区医联体“联合病房”已经在基层“多点开花”,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尝试以医联体之“通”,解居民看病之“痛”。


△南京市红十字医院驻大光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病房


    86岁老人置换髋关节,康复后回归社会

    9月19日,86岁的陈奶奶(化姓)在三级医院完成了髋关节置换手术。手术非常成功,但后期的康复,不仅需要专业的康复设备,更需要一个长期床位。“您家门口就有个住院部,可以做康复。”医生的一句提醒,让陈奶奶的家人想起了自己常去的大光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能住院?10月10日,记者来到龙蟠中路221号,这是大光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单独设立的住院部,护士站后面的电子屏上,28张床位几乎排满,陈奶奶便在其中。旁边一块金色的铜牌十分显眼,写着“联合病房”四个字,病房里穿梭的医护人员,有不少是来自南京市红十字医院,这个住院部有些不一样。




△南京市红十字医院驻大光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病房


    “你是新来的护工吧,帮她多拍一拍后背。”在陈奶奶的床边,南京市红十字医院主任医师杨连生正在叮嘱护工注意事项。他介绍,陈奶奶已经手术半个月,手术伤口愈合得不错,不仅可以站立,也能使用助力器走两步路了,再康复一个礼拜,完成坐站转移的衔接动作,实现基础生活自理,便可以出院。

    虽然功能恢复得十分顺利,杨连生每天查房时,心中始终绷着一根弦,听诊、查看受压区域、观察下肢是否肿胀……这些细节一样不落。“肺部感染、褥疮、深静脉血栓,是骨折患者要预防的危险并发症,患者生活自理,回归社会才是最终目标。”他深知,系统全面地看待一种疾病的重要性。




△杨连生在为患者做检查


    两级共建联合病房,入住率达85%

    “我们从今年6月开始收患者,8月入住率便超过一半,目前可以达到85%。”有着多年三级医院护理经验的护士长曹靖茗告诉记者。这一入住率,得益于南京市红十字医院与大光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牵手”。联合病房由杨连生担任综合病区的主任,他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列为重中之重。

    为了提高医疗质量,红十字医院的肿瘤科、护理科等其他科室作为后备力量可以无缝衔接。联合病房收治的患者包括三类,第一类是病情相对重一些的常见病,比如感染、需要胰岛素泵治疗的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等;第二类是脑血管疾病康复、骨折术后康复、骨质疏松后续治疗患者;第三类是心肺感染的患者,红十字医院特地调来了无创呼吸机,帮助这类患者。

    此外,由于病房患者年龄普遍在80岁以上,基础疾病较多,危险暗藏。有着15年老年科诊疗经验的杨连生,每日查房时,都会带着病区的医护人员,现场教学,保证医疗安全。

    患者在联合病房,既能享受到一级医院的便利服务和诊疗收费标准,又能享受二级医院的高水平医疗服务。陈奶奶住院一个月,预计花费在一万元左右,经过报销,自费不超过一千元。脑梗康复的赵大爷,在这里进行吞咽训练,摆脱了鼻饲进食,住在对面的女儿,每天过来看望也很方便。对于部分度过危险期的病人,联合病房是他们继续康复治疗的“港湾”。


    以医联体之“通”,解居民看病之“痛”

    近年来,以基层能力建设全面达标为重点的医改深入推进,基层开始逐步分担大医院的压力。为了促进“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这一医疗格局,多年来,南京市秦淮区在医改进程中不断探索,工作落地成效。“目前,夫子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秦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与三甲医院建立成熟的“联合病房”运行模式。红十字医院与大光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靠区域内医联体建设联合病房,内部运行机制更加便捷通畅。”秦淮区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淑雯说。

    之前,在大光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的患者,如果需要做CT等大型检查,得先办理上级医院检查申请手续,检查不仅要等待1-2天,还得自费,最后需要凭发票回基层报销。建立区域内医联体联合病房后,在市医保部门的支持下,患者可以直接在大光路开单子,然后去红十字医院做检查,费用按照一级医院标准来算,这一举措不仅帮患者节约了时间,还减少了费用。

    “居民需要实实在在的医疗服务,强基层,要做好医改,适应医改。”李淑雯强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仅要做好公卫服务,医疗能力也得跟上。秦淮区公立医院众多,不仅拥有三级医院,还有一家综合性的二级甲等医院和一家二级乙等中医院,以及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医院成为重要的缓冲平台,一方面可以向上承接,另一方面向下指导,区域医联体整体联动,基层在提高能力的同时,也能真正接住分流而下的患者。


    现代快报+记者 梅书华 文/摄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