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统计,中秋国庆长假期间,国内旅游出游人数8.26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71.3%,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增长4.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534.3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29.5%,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增长1.5%。江苏各地推出一批精心准备的文旅项目。湖畔音乐会山水之间拨动听众心弦,非遗走进集市、融合VR吸引众人“打卡”……各具特色的文旅“大礼包”让省内外游客看得有趣、听得悦耳、玩得尽兴。
揽山水之幽,得人文之胜。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是“诗和远方”的亲密牵手,有了文化的加持,旅游就有了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内涵;有了旅游的承载,文化会增添活色生香、身临其境的况味。
文化引领、创意驱动。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旅游的需求更加旺盛。一场沉浸式演出、一款特色文化IP、一个景区,能辐射到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方面。唯有将文化的灵魂注入旅游市场的骨骼框架中,依托资源禀赋,导入创意和运营,才能实现文化和旅游“融”得自然、“合”得协调,持续释放“1+1>2”的效应。
文旅融合,“文”是切入点,也是“灵魂”所在。一个地方与其他地方最易区别的是文化,这是根植于本土的特色,也是潜在竞争优势。为什么提到西安,人们就会想到秦始皇兵马俑,游览甘肃多半会去敦煌莫高窟?想到大运河,必须要去扬州大运河博物馆“打卡”?有了历史文化的融入,带来的是更具个性化、更有内涵的体验。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富矿,只要栽好梧桐树,就能引来金凤凰。因此,文旅融合不仅仅是一道客观题,更是一道主观题。《我在故宫修文物》、“故宫口红”等文化创意,让“老树”发“新芽”,赋予了北京和故宫最鲜活的元素,使旅游有了更加持久的吸引力和生命力,让消费者在可玩、可看、可赏、可品中,感知“诗和远方”的魅力。
让“星火”广“燎原”,变“快游”为“慢游”。用文化的内涵提升旅游休闲体验、休闲品质、休闲内容,让文化价值内涵渗透到旅游方方面面,以文塑旅;再用旅游的方式提升地方文化形象和生活品味,把旅游体验渗透到文化生活方方面面,以旅兴文。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持续放大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水韵江苏”等品牌效应,推进打造南京博物院南院项目、淮安里运河“百里画廊”、南京(中国)长江文化博物馆等标识性项目,推出“长江百景”“运河百景”标志性文旅产品和长江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将江苏文旅融合发展布局由“设计图”转化为“实景图”、让“大写意”成为“工笔画”。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持续推动地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江苏,了解了江苏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让旅游更有“诗意”;用旅游的载体传播文化,让文化走向“远方”。(艾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