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新江苏评论员 苏青
今年的国庆“黄金周”,人们的出游热情被充分点燃,文旅消费市场供需两旺。这几日,多个省、市亮出文旅消费“成绩单”:假期前四天,江苏共接待游客3516.56万人次,前三天全省的文旅消费总额达85.46亿元;内蒙古中秋国庆假期前五日实现国内旅游收入99.33亿元,是去年同期的6.31倍;湖北省假期前五天接待游客1197.44万人次,旅游收入33.90亿元,同比增长94.60%……
10月6日,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今年2023年中秋节、国庆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数8.26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71.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534.3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29.5%。一串串数据有力地诠释着国内文旅行业的加快复苏。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今年黄金周期间的文旅消费市场无疑稳定了预期、提振了信心,折射出中国经济强大的活力与韧性。
既要看到成绩,更要保持清醒。“成绩单”虽抢眼,背后的不足也不容忽视。从酒店价格“报复性上涨”及一度冲上热搜的“楼梯间房”,到热门高铁线路“一票难求”,再到某景区游客排队3小时才坐上摆渡车,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国内文旅产业端和消费端复苏进度的不匹配,并向文旅部门和相关行业释放一个信号:资源的供给尚不能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眼下,文旅产业已是人们参与度普遍较高的幸福产业,也是提振消费的主力军。每逢节假日,旅游休闲消费就成了国人的标配。所以,我们不妨把目光放长远些,切不可满足于一时的红火,而应以“长红”为目标,抓住文旅消费的复苏契机乘势而上,维持文旅消费“热度”。这意味着,各地的文旅部门和文旅行业从业者应聚焦扩容提质,向市场提供多层次、多需求和不同价格区间的产品,以优质服务满足特色化、分众化的旅游需求。一句话,就是要更好玩。
令人欣慰的是,这个假期,我们已经看到不少地市、部门围绕优化游客体验,做了很多功课。比如,江苏各地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节庆“菜单”,在各大景区举办非遗展演、民俗表演等增加游客的互动感、参与感;湖南郴州仰天湖大草原风景区将开园时间提早到上午7时,并将每日接驳的中巴车增加到40台来确保游客出行顺畅;湖北襄阳南漳县一派出所将院子内的停车位对外“开放”,供来附近游玩的市民使用……
细节之处见功夫。这些做法里藏着一座城市或一个景区用心用情的智慧,而实践起来或许也并不难。因为,人们假期出游的目的无非是放松身心、拓宽见识,少排队、少堵车、多些选择就能令人身心舒畅。所以,只要多一些暖心、贴心、用心,也许就能让远道而来的游客乘兴而来尽兴而返。
诚然,文旅产业端和消费端的复苏进度不可能完全匹配,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于长远处着眼,于细微处着力,定能通过产业端的优化升级来提振消费,进而延续供需两旺的良好势头,实现更加长远的发展。爆火难得,“长红”不易,我们乐见更多“叫好又叫座”的文旅产品以及更多细致周到的服务,让游客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助力文旅消费为经济的加速发展持续注入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