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规划产能60GWh,总投资306亿元,达产后营收达560亿元,带动就业人数超2万人……7月18日,在苏州市重大产业项目现场推进会上,盛虹控股集团储能电池超级工厂和新能源电池研究院项目奠基开工,这标志着张家港招商引资以来单体投资最大的龙头型、旗舰型项目全面启动建设。
项目是推动发展的“硬核”支撑,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在“现代化建设先锋年”,张家港坚持把创新放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瞄准“4+4”主导产业,全力招大引强、攀高追新,重大项目推进全速加码,企业创新活力全面迸发,人才引育生态不断完善,产业结构加速“调高、调轻、调优”,为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张家港实践注入澎湃动力。
一个项目“N”个帮——从项目推进速度看营商服务热度
1月31日项目签约,3月16日取得立项备案,5月29日取得能评批复,6月19日取得环评批复,6月21日取得部分单体施工许可证,7月18日项目一期开工建设……
一张清晰的时间表足见盛虹储能项目推进的“张家港速度”,速度背后是张家港走心的营商热度。
今年,张家港市出台重大项目“政企双通道”一揽子激励措施,创新推出“项目管家1+N”机制,由1名市级部门业务骨干担任“项目管家”,同时配备囊括注册、用地、审图、验收等N项服务的管家服务先锋队队长,为每个重大项目定制专属服务方案、组建全天候微信联络群,“一对一”“一站式”满足重大项目的全生命周期需求。
一个项目“N”个帮,换来的是项目推进的加速度。
“国土空间总体利用规划批复需加快”“申请提前介入水、电、气接入”“目前港口规划修订影响了项目推进”……“收到!马上推进解决!”在各个重大项目服务微信群里,“项目管家”们全天候在线,24小时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为项目推进开辟了一条“绿色高速路”。
截至6月底,张家港“项目管家1+N”服务现场办公累计354次,协调解决企业诉求192条,施工图图审时间平均压缩50%,重大项目验收时间缩短至5个工作日以内。
地方敢闯、企业敢干、项目敢投。
6月21日,美国陶氏公司有机硅下游产品扩建项目在张家港保税区奠基开工,这家在张家港深耕21年的世界500强企业,用实际行动逐步兑现着5年增资3亿美元承诺,更成就了一段“平均每18个月就上1个新项目”的佳话。
此外,锐华科技、安普瑞斯等4个5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签约落户;沙钢硅钢、采埃孚、泰源汽车等9个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杉金光电、沙钢超薄带、凡润电子等7个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顺利投产……
今年上半年,张家港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99.8亿元、投资完成率54.4%,较去年同期提高8.4%。93个计划新开工项目已开工76个、开工率81.7%,较去年同期提高12.9个百分点。
张家港市委书记韩卫表示,坚持服务跟着项目转、要素跟着项目走,不断增强重大项目企业获得感,以项目建设“加速度”撑起高质发展“硬脊梁”。
科创雨林万物生——从4个“90%以上”看企业创新活力
近日,全球首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海上风电场成功吊装,沙钢集团生产的5万吨风塔钢为这座海上“大风车”搭起“钢筋铁骨”。
无独有偶,在前不久刚刚交付的全球最大集装箱船“地中海吉玛”(MSC GEMMA)号上,又是沙钢为这个“海上带货王”供应了11.5万吨船板钢。
大国重器屡见沙钢制造,折射出这家钢铁企业的创新硬实力。
据统计,仅2022年,沙钢就获得专利授权45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170余件,开发新品50余种。依托江苏省(沙钢)钢铁研究院等研发平台,沙钢以全产品链的自主创新推动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传统产业加速创新转型,新兴产业频频迎来“高光时刻”。
3月29日,总投资超38亿元的劢迪医疗器械产业创新港正式开园,首批15家医疗器械头部企业进驻运营,以此为起点,张家港高标准布局规划“医疗器械高新产业园”,打造入园企业超千家、开票销售超300亿元的“苏州医疗智谷”。
4月2日,以张家港城市命名的天兵科技天龙二号遥一液体运载火箭成功点火起飞,开辟了我国商业航天从固体向液体运载火箭跨越的新时代。天兵科技在张家港投资40亿元建设的运载火箭及发动机智能生产基地,更是填补了该市在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空白。
6月6日,杉金光电年产5000万平方米偏光片项目投产运营,其自主研发建设的第一条世界领先的超宽幅产线,为本土高端偏光片发展注入新动能。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张家港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出台《“创新张家港”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沙洲科创C计划”,厚植“创新张家港”生态圈——
施行“产学研预研资金”政策,合作前期给予高校支持,合作后期给予企业支持,解决校企合作“临门一脚”问题;
发布张家港市产业专家创新资源平台,首期导入了51541家企业,集结了全国62213位专家和2621个创新平台,实现企业需求和专家成果“双向奔赴”;
推出“张家港市基金投融资集群”,坚持“投早期、投小微、投科创、投潜力”,为科技招商提供金融支撑,为项目落地注入源头活水。
政策活水浇灌出万物生长的科创雨林,企业创新活力全面迸发,4个“90%以上”最有说服力:
目前张家港100%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上高企建有研发机构,95%的规上高企开展产学研合作,92%以上的专利申请及授权来自企业,90%以上的科技人才企业有研发投入。
张家港市委副书记、市长蔡剑峰表示,充分发挥科技奖励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创新支撑。
产才融合破“内卷”——从“攻关联合体”看协同创新圈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
2020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付宇来到张家港,创办江苏骥翀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目前,企业已建成国内规模最大、工艺最成熟的金属双极板及电堆量产生产线,实现燃料电池电堆核心零部件金属双极板的冲压、焊接、涂层三大关键产业链的完全自主可控。
“张家港给了我们企业巨大的帮助。”付宇告诉记者,为助力企业突破催化剂、膜等关键材料“卡脖子”技术,张家港牵头集结一系列氢能产业链上的技术创新资源,成立“氢能产业人才攻关联合体”。目前,该联合体已攻克了30多项技术难点。
近年来,张家港顺应潮流并因地制宜,根据产业实际搭建技术攻关平台,充分整合各类人才、企业、院校、科研机构、资本等创新资源,组建“人才攻关联合体”“创新联合体”等攻关联盟,持续放大创新资源集群效应,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透过一个个“攻关联合体”,可见张家港在新时代所秉持的人才观、创新观和发展观。
作为一座能级有限的县级市,张家港如何实现引才“破圈”?
坚持产才融合,构建协同创新圈,聚八方英才而用,正是张家港奋力营造“近悦远来”一流人才生态的远大志向。
靶向引才,为产业“筑芯”——
张家港以加速半导体产业人才集聚的“筑芯计划”为突破口,计划用3年时间重点引进300名产业支撑型人才。同时先行探索产业创新集群“引才路径图”,绘制“产业上下游企业、企业人才需求、合伙人‘朋友圈’”三张图谱,开辟产业链式、精准型和合伙制引才新思路,将产业发展的内生需求转化为城市招才引智的不竭动力。
内外融通,建创新生态——
市域内,张家港大力推动产业互补的区、镇之间“两两抱团”,避免“互挖墙脚”和无意义的引才“价格战”;市域外,积极抢抓“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建设及苏州市域一体化发展等战略机遇,张家港、常熟、太仓三市高新区共同打造苏州沿江产业创新带人才区域协同体,重点推动项目共推、平台共建、公寓共通、活动共办、服务共享和文化共鸣等创新融合“六项机制”,构建开放共融的创新生态。
“拨投联动”,引金融活水——
张家港积极探索“财政拨款+基金投资”组合的人才项目“拨投联动”机制,根据人才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利用财政拨款、基金投资、财政拨款和基金投资组合的手段进行加码扶持,推动形成“资金变资产、资产变股权”,给足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的“安全感”,让人才企业勇攀高峰。
韩卫表示,构建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体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响“人到苏州必有为、才遇港城共未来”品牌,携手广大人才在这片干事创业的热土上共谋创新、共赢未来。
(苏报驻张家港记者 杨溢 陈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