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9时,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做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五年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其中提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等。
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和档案等事业,加强智库建设。扎实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向社会免费开放。深入推进全民阅读。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体育健儿勇创佳绩,全民健身广泛开展。
近年来,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等方面,江苏也交上了一份厚实的“答卷”。快来看看——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实施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江苏组织实施了一项全省性文化发展战略工程: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该工程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直接领导下,由江苏省委宣传部具体组织实施,旨在全面梳理江苏文脉资源,彰显江苏文化标识。
2016年,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正式启动,计划用10年时间,编辑出版《江苏文库》,预计总数量达3000册。
截至2022年底,《江苏文库》出版达1002册,收录与整理文献1985种。
除了纸质图书出版,《江苏文库》的数字化工作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截至2022年底,《江苏文库》数据库共包含影印本图书557册(约50万张图片)、排印本图书169册(总字数约6300万字)。读者可以在云端很方便地获取这些海量知识。
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站
100%免费开放
在文化惠民工程方面,江苏越来越多文化场馆上新展览等精彩活动,并面向公众免费开放。
如今,全省备案的博物馆(纪念馆)为300多家,除部分遗址类博物馆(纪念馆),其他公共博物馆(纪念馆)都已免费开放。
南京图书馆、金陵图书馆、无锡图书馆……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图书馆打卡。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江苏拥有公共图书馆118个,文化馆11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站)乡镇(街道)1200多个、村(社区)2万多个。目前为止,江苏的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率100%。
今年3月6日,江苏省方志馆即将恢复开放,为公众打开地方志里的江苏。在这里,公众除了免费参观展览、阅读地方志,还可以跟着非遗大师复刻传统工艺、听江苏方志大讲堂。
江苏不断扩大服务覆盖面、提升惠民精准度,让公众有更多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文化获得感。截至去年底,优秀团队共组织群众文化活动2.1万余场、观演人数超千万人次;最美空间累计发布活动3.3万余场次、线上服务人次超490万。
持续开展“送戏下乡”。省政府已将扶持经济薄弱地区“送戏下乡”2508场列入年度民生实事。
档案服务于民
公众查阅更便捷
不久前,江苏省档案馆搬到了新馆,实现“零差错、零泄密、零损坏、零丢失”的目标要求。如今,公众可以更方便快捷地查阅档案。
据了解,除了日常的查档服务,江苏省档案馆还正在策划、布置一系列展览活动,包括红色家书、江苏档案精品等主题,这些展览都面向公众免费开放。
2022年6月9日(国际档案日),江苏省档案馆联动全省13个设区市档案馆,向社会开放馆藏档案64万件,并通过各地档案信息网,向社会公布馆藏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开放档案目录17万条。
今年“6·9国际档案日”,江苏还将继续新增向社会开放档案,并在门户网站上公布目录。
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全面落实让文物活起来
目前,江苏有不可移动文物2万余处、可移动文物280余万件;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1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座、名镇名村43个。
全面落实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江苏行动方案,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物活起来与时代共进、与人民共享。
△长江江苏段
江苏围绕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组织开展全省“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推动各项重点任务有力有效实施。编制完成江苏省长江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启动大运河江苏段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修编,组织实施一批大运河和长江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助力打造新时代江苏文化标识。
更深层次推进考古和历史研究。深入推进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以常州寺墩遗址考古发掘为重点,统筹顺山集、草鞋山、骆驼墩、三星村等史前遗址考古发掘和资料整理研究,力争形成一批有影响的成果并做好宣传阐释。
深化大型基本建设考古前置改革,研究出台省级开发区文物资源区域评估、基本建设考古调查勘探等技术指南,扎实推进基建考古规范化管理。
强化数字科技赋能,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丰富数字文化产品供给,做精做优“云上博物—江苏省博物馆数字展览空间”,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博物馆传播体系。
文 | 现代快报+记者 胡玉梅 刘静妍
图 | 现代快报+记者 施向辉 顾炜 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