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驻埃及特派记者 黄培昭 环球时报记者 潘晓彤】站在接近建设尾声的埃及新行政首都(以下简称“新首都”)74层标志塔上,四周空旷辽阔,景色宜人。只见一片黄褐色戈壁中,高385.8米的“标志塔”在午后的阳光下巍然矗立,与周围新建的建筑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以“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中企建设的埃及新首都,代表了埃中、阿中友谊的新高度、新景观!我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现在,站在这么高的标志塔,我的这种体会更加强烈和深刻了,这也是我们所有埃及人的共同感受。”首届中阿峰会召开前夕,埃及中国友好协会主席艾哈迈德·瓦利在考察埃及新首都,乘电梯登顶中央商务区的标志塔时,情不自禁地这样由衷赞叹道。
中国兄弟的责任与汗水
作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旗舰项目,埃及新首都项目的标志塔由中国建筑(以下简称“中建”)承建,于2016年1月与埃及政府签署框架协议,2017年10月签署总承包合同,2018年5月初正式动工。4年前,当《环球时报》记者第一次去奠基仪式采访时,吉普车上的GPS都找不到新首都的位置;4年后的今天,高大、气派、时尚、现代的非洲第一高楼已经拔地而起,屹立在沧桑的埃及土地上,成为埃及的新地标和开罗新的天际线。当地媒体评论说,这背后彰显出的,是中国速度、中国质量和中国效率,也被公认是中埃、中阿友谊的新象征、新标识。
负责施工技术的埃及工程师希夏姆,已经与中国同事一起在施工现场奋战了近5个寒暑,他见证了新首都项目的日新月异。“该项目从2018年5月2日勘察第一钻,到2021年8月8日主体结构封顶,只用了不到3年的时间。进入标准层后,基本上保持平均5天一层的速度,最快的一层仅仅用了100小时,相当于4天时间”。埃及《金字塔报》更是在报道中称,即使在疫情最严峻之际,这里的施工也没有停止,中国兄弟不畏疫情,用责任和汗水托举起埃及境内的非洲第一高楼。
“不亚于再凿一条苏伊士运河”
埃及新首都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该国进行“沙漠造新城”运动的最新探索活动之一,也是埃及“2030愿景”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寄予缓解首都压力、创造就业、吸引外资以及提升国家形象等多重期望。埃及总统塞西说:“建造新首都的意义,不亚于再凿一条苏伊士运河。”他还强调,新首都是“埃及未来发展的火车头”。
埃及首都开罗目前人口已经达到220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5,被视为全球人口密度最大、交通最拥堵的城市之一。为缓解首都人口压力,埃及先后在开罗周边建设了10月6日城、斋月10日城、扎耶德城、新开罗等卫星城,但收效不彰,开罗人口仍在急剧膨胀,交通拥堵不断加剧。2015年,埃及政府开始在开罗以东约45公里的沙漠地带规划一座新行政首都,占地约700平方公里,建设进程共分三期:一期包括政府办公区、商务区和外交使馆区,其中政府办公区包括10座综合体,内阁、议会和34个部委将搬迁至此;二期和三期主要是住宅区,建成后预计容纳超过650万居民。
由中建埃及分公司承建的埃及新首都标志塔,是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埃及总统塞西的共同见证下签署的合作项目,也是目前中国企业在埃及签订的最大金额的项目合同。中央商务区建筑群中最核心的一个项目就是“标志塔”,近400米的总高度,使它成为非洲迄今的最高建筑。埃及媒体报道说,中国企业负责建造的非洲第一高楼引进了先进的设计理念,是真正的“绿色智能化建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减轻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埃及一直致力于推广环保可持续性的交通,并在近年来启动多个项目发展清洁能源。埃及正在计划逐渐用清洁能源电动大巴替代现有的燃油大巴,同时考虑在新首都建设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设施,推广新能源车的使用。
属地化发展
《环球时报》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中埃员工和谐相处,亲密无间,气氛很融洽。在生活区,有许多个食堂,还有专门为埃及人做的可口饭菜。中企充分尊重当地的风俗、宗教和生活习惯的做法,给希夏姆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中国人与当地人情同一家,为了实现新首都梦共同奋斗。
中建埃及分公司党工委书记、总经理常伟才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一直以来,中国建筑在埃及始终坚持属地化发展战略,追求与当地公司实现互利共赢,并致力深化中埃两国传统友谊。“站在中埃、中阿友好新的历史起点,中建埃及将与埃及各方精诚合作、携手同行,推动双方务实合作。”
“埃及是最早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阿拉伯国家,中埃之间的友谊深厚且长远。中埃间的友好关系也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的一个缩影和代表。”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刘中民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埃及政府表现出了极大热情,埃及的新首都建设正是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对接的成果之一。以标志塔项目为代表的中埃合作,不仅进一步巩固了中埃传统友谊,更是对新时期下的中埃两国有着深远影响。
(编辑 高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