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南京 > 正文
古典舞再现“半个世纪的等待”,雨花英烈故事打动南艺师生

现代快报讯(记者 刘静妍)古典舞怎样呈现雨花英烈故事?南京艺术学院的师生以古典舞的形式,把雨花英烈许包野和妻子叶雁苹的故事搬上了舞台。近日,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教师冀晓春分享了作品《雨花石的等待》的创作经历。

在一间光线昏暗的小屋里,一张老旧的书桌上,摆着一张革命烈士证明书……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里,还原了雨花英烈许包野妻子叶雁苹居住过的小屋。在这里,叶雁苹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等待,等来的不是与丈夫相守余生,而是丈夫早已牺牲的消息。

纪念馆里定格的这个故事搬上舞台后,作品原名是《半个世纪的等待》,后来改为《雨花石的等待》。起初,冀晓春邀请了她的同学、知名编导孔德辛合作。经过采风,她们都被许包野烈士和妻子叶雁苹的故事深深打动,孔德辛很快确定以此作为主题。

舞台上,青丝少女默默等待着爱人,到了故事结尾,她就变成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过程中,有等待、有回忆、有憧憬、有失落。每当内心受不了煎熬的时候,只要拿出一颗五角星来,她就觉得有一份信仰在,能支撑她一直等下去。

“作品不仅表达了对烈士许包野夫妇为革命作出牺牲的深深敬意,更讴歌了雨花英烈精神给人们带来的信仰的力量。”冀晓春说。

作品编排出来之后,曾经引起一些争论,有人说比较像当代舞,不像古典舞。“古典舞不等于古代舞蹈,我们不能拘泥于古代题材,需要创新和发展,创作新古典舞。”冀晓春介绍,就像《梁祝》,它是中国古代题材,但小提琴作品一样是经典。

不穿古装,不演古代故事,为什么是“古典舞”?“古典舞不是古代舞。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舞蹈学院的专家从武术、戏曲,甚至包括芭蕾里面,借鉴了一些东西,然后形成了‘古典舞’。”冀晓春告诉记者,作品从动作、技术到韵律,都是古典舞的“语言”。

冀晓春表示,参与创排这部作品的学生们都被故事深深打动,并受到雨花英烈精神的鼓舞,从中汲取到信仰的力量。

(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供图)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