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见习记者 张文颖 记者 胡玉梅 丁梦莎)5000多年前的南京人是怎么生活的?继1997年后,位于高淳的“金陵第一古村落”薛城遗址考古又有新发现。近日,考古队员经过3个月的田野发掘,发现距今5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墓葬60余座,出土陶器、玉石器和骨器100余件。
△(侧视)江南第一龙
众多的发现中,一处由蚬壳堆塑的龙形遗迹,被专家誉为“江南第一龙”。
重启发掘,“金陵第一古村落”再揭神秘面纱
薛城遗址位于南京市高淳区淳溪街道,是1997年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5500至6300年,是南京地区已知面积最大、年代最早的史前古文化遗址,因此被称为“金陵第一古村落”。
△薛城遗址
1997年,原薛城卫生院在新建办公大楼的施工过程中,发现了薛城遗址。随后,南京市博物馆和高淳县文化局组建联合考古队,对已暴露的部分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表明,遗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文化堆积主要分为上、下两层,共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115座,出土陶器、石器和骨器等文物600余件。
2010年,南京市博物馆和高淳县文化局组成考古队联合对薛城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
△2021年发掘区示意图
2021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师范大学在薛城遗址建立了田野考古实习基地,同时与南京市考古研究院、高淳区文旅局开展合作,联合对薛城遗址进行第三次考古发掘。
今年9月,联合考古队启动薛城遗址发掘工作,经过近3个月的发掘,目前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60余座、蚬壳堆塑遗迹1处、红烧土遗迹1处、新石器时代灰坑20余座,出土陶器、玉石器和骨器100余件。
专家表示,此次考古发现对于研究南京、镇江地区新石器时代生态环境、生业经济、墓葬习俗、贫富分化、社会复杂化等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5000年前的高淳人,邻水而居、捕鱼为食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徐峰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发现的60余座新石器墓葬中,有一个奇特现象——墓葬头向主要是北偏东,这可能和特定的葬俗有关。从发现的骨骼来看,这些墓主的年龄一般在20岁—30岁之间,都是成年人。在地下沉睡了5000多年,人骨还保存得那么好,为体质人类学研究提供了一批宝贵的实物资料。
△考古现场
这次考古也揭示了高淳先民们的生活。徐峰介绍说,在墓葬、地层、灰坑中,都有不少水生动物遗存被发现。薛城遗址地处石臼湖南岸,先民临水而居,渔猎经济在他们的生业经济中占有不小的比重,反映出薛城遗址是一种颇为典型的湖荡类型遗址。
蚬壳堆塑“江南第一龙”,可能与先民的原始信仰和丧葬习俗有关
这次发掘,让专家们感到最惊喜的,是一处用蚬壳堆塑起来的“龙形”遗迹。
它酷似一条自东向西南趴伏的大鳄鱼。“头部”距地面0.5米,蚌壳摆出“吻部”形象,还有两颗大大的蚌壳“眼睛”;“颈部”虽被破坏,但仍然能看到少量蚬壳的痕迹;“背部”高高隆起,最厚处有0.2米;一条全长3.34米,最宽达0.5米的大“尾巴”,距地面深0.67米,点缀着多枚大蚌壳。
△(俯视)江南第一龙
江苏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张敏告诉现代快报记者,鳄鱼属爬行动物,是龙的初形和原形。蚬壳堆塑的龙,在江南地区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发现,称它为“江南第一龙”当之无愧。
张敏介绍,目前全国仅发现两件贝壳堆塑的龙形。其中,1987年出土于河南濮阳西水坡、距今6400多年的蚌塑龙,被誉为“中华第一龙”。高淳发掘的这条“龙”,距今5000多年,从时间上来说,要晚于前者。
薛城遗址为何会出现“江南第一龙”?张敏说,“江南第一龙”坐落在祭坛上,东侧还有一座墓葬,两者大致处于同一时期,之间可能存在一定关系。到底是用于祭祀,还是作为墓主人身份的象征,有待进一步研究。
徐峰则告诉记者,龙形堆塑很可能与原始信仰、动物崇拜有关。它的发现可以证明薛城遗址的等级规模不低,在周边同类遗址中具有不俗的地位,可能是当时古丹阳湖地区的一处中心聚落。
发掘还在继续,成果未来可在遗址公园看到
对于薛城遗址的后续发掘,本次考古工作的领队、南京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王志高告诉记者,南京师范大学在薛城遗址建立了田野考古实习基地,计划以后每年度安排学生开展考古发掘工作。
徐峰表示,在未来5到10年的发掘计划中,他们有希望把薛城遗址的文化面貌逐步揭开,重建高淳的史前历史文化面貌,恢复高淳早期的文明荣光。
薛城遗址现在已经建成了遗址公园,发掘的重要墓葬和遗迹后续也会逐步开放展示。王志高表示,南京师范大学将和省、市、高淳区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相关专家,一起就未来遗址的发掘和保护展示做进一步研讨。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供图)
- 南京
- 2021-12-16 18:37:22
- 南京
- 2021-12-16 17:04:56
- 南京
- 2021-12-16 17:04:19
- 南京
- 2021-12-16 17:0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