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徐苏宁/文 赵杰/摄)如今,随着“厚养薄葬”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人们对江葬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10月30日上午,由南京市殡葬管理处组织,298位市民分两批来到中山码头参加集体江葬活动。174位逝者从此与江水共眠、回归自然。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南京累计有万余先人骨灰撒入长江。除了江葬,南京还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树葬、花坛葬、雨花石葬等葬式,节地生态葬渐入人心。
仪式简洁庄重,174 位逝者与江水共眠
上午,在简洁又不失庄重的追思仪式后,市民怀抱先人骨灰、手捧鲜花有序登船。他们胸前别着小白花,写着“悼念”二字,现场气氛庄严肃穆。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一家可以有两个代表登船。没有上船的亲属,就在岸边撒花送别。
船缓缓行至八卦洲洲头水域,随着一声长长的汽笛鸣响,伴随着朵朵鲜花和片片花瓣,亲人们含泪告别。174位逝者从此与江水共眠、回归自然。
市民张先生带着76岁的母亲,来送父亲。他们眼含泪水,一直抱着骨灰盒,做最后的告别,久久不舍得抛向长江。“父亲上个月过世,江葬是他的遗愿。”张先生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的姑父也是江葬,说要给后代多留一块绿地,这种无私的精神影响着周围的人。他父亲也深受影响,愿意在百年之后选择江葬。
孙国平、孙国安兄弟俩一早就来了。他们还特地准备了一袋玫瑰花花瓣。“母亲是去年走的,已经100岁了。她生前就喜欢花,各种各样的都喜欢,所以我们这次就多带了一些来。”
孙国平今年71岁,孙国安68岁,他们的大哥更是已经80多岁了。 “我们兄弟几个都分散居住在各地。像我目前住在扬州,他(孙国安)住在上海,每年清明从各地回来扫墓也走不动了。”孙国平说,“长江水一脉相承,我们正好都居住在长江沿岸,以后想母亲了,也可以随时到江边悼念。”
南京已有4万多人选择不保留骨灰的生态葬式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经过前期报名和现场确认,共151户家庭为先人办理了江葬手续。本次江葬活动共分2场,每场全程约1个半小时,由海事部门派护航艇全程保障。今年仍然对选择江葬的南京市户籍市民实行免费,同时赠送登船票和鲜花,市民凭借发放的《江葬证》,可于清明期间免费参加全市组织的集体江祭活动。
据介绍,从1991年开始,南京市已先后组织39次集体江葬,累计约万余名逝者长眠大江,回归母亲河怀抱。活动报名过程中,很多老人在电话中表示,希望通过江葬的方式,为子孙后代留点土地资源,有的是不想给子女增添负担,有的则是因为子女在海外,他们更希望通过江水与大海相通,以这样的方式与子女“重逢”。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1995年南京市在全国率先完成火化率100%的目标,从本世纪初开始,南京开始积极推行树葬、花坛葬、壁葬等不占地、少占地的骨灰处理方式,2019年更是在全市新改扩建57座公益性骨灰堂,实现农村公益性安放设施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市已有4万多人选择不保留骨灰的生态葬式,公益性骨灰堂也已安放骨灰8.4万具。
- 南京
- 2021-10-30 14:28:30
- 南京
- 2021-10-30 11:38:34
- 南京
- 2021-10-30 11:26:58
- 南京
- 2021-10-29 20:4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