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今天比赛太精彩了!”“没想到还有这么多优秀队伍”“他们的创意真棒”……10月25日至28日,首届南京市公共文化“星辰奖”评选在南京市文化馆火热展开,来自全市的76支“非专业”队伍同台竞技,大秀舞蹈、声乐、曲艺等才艺。舞台上,他们是表演者,是演员,舞台下,他们是群众,是文艺爱好者。00后参赛选手王世玉虽然是工科生,但也在活动中慢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文艺气质”,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排练了舞蹈才知道,我还有艺术细胞,文艺的魅力真大!”
△群众文艺创作调演《心中那面旗》
台前
4天76支队伍花式秀才艺,“非专业”也漂亮
火红的绸带组成党徽形状、“造船工人”奋力摇橹前行、丝竹声起梦回江南水乡……10月25日至28日,首届南京市公共文化“星辰奖”评选的14件舞蹈作品、14件器乐作品、19件声乐作品、14件曲艺作品和15件戏剧作品同台竞技,展现惊人风采。
舞台上,他们化身丰收的使者,跳着《丰收的喜悦》;他们跟着白光,追随《追光者》逆行出征;他们奋勇拼搏,奏响《光荣与梦想》,虽是“非专业”,却舞得精彩,唱得漂亮。
△群众文艺创作调演《心中那面旗》
群舞《心中那面旗》舞蹈编导兼领舞田迪,以一条红色绸带征服台下,由于工作原因,她接触的年轻人很多,受到这些年轻人身上积极向上的力量感染,于是编排了这支舞蹈。“他们挥舞着手中的红绸,拼凑着一簇簇火苗、星星,展现当代年轻人对红旗的无限热爱和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仰。”
△群众文艺创作调演《大明工匠》
《大明工匠》是所有演出中的纯爷们团队,参演的24个男舞蹈演员中,由20位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和4位年龄较长的演员组成。“4位年长演员中最大的57岁了,他们在表演中起到引领作用,传递技术,传承精神。”舞蹈《大明工匠》的编导方屹说。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专业的大三学生王世玉,是参演之一。他告诉记者,在学校他们的专业是学习开船,对造船修船并不是很了解。“这次练舞真是收获很多,古代工匠们敬业、专注、契而不舍的精神,仿佛通过舞蹈传递到了我们心里。”
江苏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编导张俊说,入选的队伍虽然是非职业的,但他们对生活不陌生,凭着一种赤诚之情,把他们的所见所闻,通过作品很好地呈现出来。张俊说:“我们鼓励创作,希望更多的优秀作品从我们这里走向全国。”
幕后
疫情期间坚持创作,他们说“就是爱文艺”
42岁的邵素芳已经记不得是第几次走上舞台,作为江宁区文化馆馆长,她与团队带着最新“出炉”的原创节目《赶春》,参加10月26日晚的“星辰奖”器乐类比赛,心情激动。“这个节目对我来说意义不一般。”看着邵素芳隆起的小腹,便有了答案。她开玩笑地说,孩子还没出生,就带着上音乐课。
因为怀孕不上台,邵素芳把机会留给年轻伙伴,忍不住要为他们的创作热情点赞。疫情期间,江宁区文化馆的部分员工参加了志愿服务,《赶春》作者、江宁区文化馆器乐部干事董时辉力也加入了战斗,服务结束进行隔离,而这首曲子,正是在隔离酒店创作出来的。
“当时脑海里总是出现单位不远的外秦淮河,一条河流带动沿岸发展,带来勃勃生机,当时又正值需要鼓舞人心的时刻,所以我想用音乐的方式去‘赶春’。”曲子完成后,经过反复打磨,1个多月的排练,最后呈现舞台。
比赛后,编导方屹开心地发了一条朋友圈:“记录一下,舞蹈《大明工匠》非官方参赛视频,以此感谢三个月来参与这个节目辛苦排练的所有人员,你们辛苦了!”方屹说,从构思到创作到编排,确实花费了不少精力,但这份精力非常值得。“我看到了没有舞蹈基础的孩子们会跳舞、爱跳舞了,我看到4位年纪较长的舞蹈爱好者对舞蹈的热爱,我也看到了我们团队对这个舞蹈精益求精的追求。”方屹感慨,如果问为什么要参加比赛,他想这一切都源于喜爱,就是爱文艺。
经历
70多年文化服务,让南京的老百姓更“文艺”
其实,首届南京市公共文化“星辰奖”评选并非“首届”,它已有20多年历史。南京市文化馆党支部书记、馆长白强介绍,这一奖项原来的名字是“南京市群众文艺创作调演”,开展20多年了。
为顺应变化,为群众打造更多舞台,南京市文化馆加入了公共文化服务理论调研成果评选、公共文化数字原创作品评选两个新门类,与原先就有的群众文艺创作调演和美术书法摄影作品评选组成了现在的“星辰奖”。“目前这是全市群文类最高奖项。”
建馆70多年来,南京市文化馆把为人民谋文化福祉、为民族谋文化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把提高质量作为群众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创作生产更多观照人民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心愿、心情、心声,接地气、扬正气,传递正能量的优秀群众文艺作品,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保证和彰显人民文化主体地位。
现在正在南京市文化馆老年大学上学的王阿姨,是个老文化人。在她印象里,文化馆总是活动不断,文艺创作调演就像一场专为百姓准备的文化大餐,自己上台演,演自己的故事。“我学的是画画,但我也爱看演出,听音乐,这两年通过文化馆活动,了解了很多艺术门类。我的同学很多都是没有绘画基础的,但现在画得可好了,我觉得这和文化的熏陶密不可分。”
未来
从线下到线上,公共文化正在拓宽边界
如今来到南京市文化馆,丰富的文化活动让人看花眼。在数字化文化微空间“艺时间”,你能看到小剧场演出,还能参加文化沙龙,甚至玩最火的剧本杀;在激情小舞台,老年大学同学们可以走到台上,展示最新学习的歌曲、舞蹈、诗歌朗诵;在南京市美术广场,上百场美术书法摄影展览在这里举行,堪称“露天文艺大课堂”……创意是文化馆产品和服务的灵魂,也是文化馆产品和服务的魅力所在、价值所在。
△艺时间
在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南京市文化馆与玄武湖莲花广场共同举办了“美好生活秀出来—幸福南京人”系列文艺演出活动,为文旅融合下文化活动进入旅游景区,助推旅游发展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至今已整整两年。
从群众文化到公共文化,南京市文化馆还在不断探索。南京市文化馆副馆长夏文飚介绍,2020年,文化馆推出了5场公益交响线上直播音乐会,3场520云朵音乐厅在线直播音乐会,数字化服务(调研)部进行了11场直播。“之所以‘星辰奖’加入公共文化数字原创作品评选,也是因为数字化发展的今天,公共文化服务要向数字化服务拓展,为更多的老百姓提供文化享受。”
△美术书法摄影作品评选
南京市文化馆副馆长陈翔表示,“星辰奖”美术书法摄影作品评选展示还将持续到11月,南京市文化馆的美术广场、书画艺术馆也会定期推出免费展览。南京市文旅局公共服务处相关负责人于志兵表示,未来,南京还将推出更多优秀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提升群文层次,提高百姓文化素养,让古都南京更有“文艺气质”。
现代快报+/ZAKER 南京记者 宋经纬 丁梦莎/文 刘畅/摄
- 南京
- 2021-10-30 22:02:27
- 南京
- 2021-10-30 21:54:21
- 南京
- 2021-10-30 20:36:18
- 南京
- 2021-10-30 20:35:08
- 南京
- 2021-10-30 20: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