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扬州市广陵区沙头镇环洲一号公路旁的一处旧厂房里,陈列着堆积如山的大小根材和数以千计的根艺作品,仿佛在诉说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木雕”代表性传承人时鹏成30年的坚守与执着。30多年前,时鹏成放弃“铁饭碗”走上了自学根雕创作的道路,一路走来积累了数千件根雕作品。但是每当有人提出想购买这些作品时,却都被时鹏成婉言谢绝,他最大的梦想是在扬州筹建一座根雕艺术博物馆,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
时鹏成在创作中
走进时鹏成的工作室,空气中弥漫着木屑的清香,厂房里到处堆满了大大小小的树根,造型各异,姿态万千。时鹏成正在埋头创作,手中的刻刀在树根上游走,时而轻挑,时而深凿,木屑如雪花般飘落。他的眼神专注而坚定,仿佛在与树根对话。一斧一凿,都是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艺术的追求。
时鹏成的根雕艺术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回忆起自己的创作历程,他感慨万千。今年52岁的时鹏成是扬州高邮人,这位毕业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设计专业的高材生,曾拥有一份令人羡慕的“铁饭碗”。为了圆儿时的艺术梦,他毅然辞职北漂,在一次偶然的机缘中与根雕艺术“相遇”,从此走上了根艺木雕的创作与研究之路。
堆积如山的根材
根雕艺术的创作过程极为复杂,从选材到构思,再到雕刻与打磨,髹漆配座,每一步都需要极高的技艺与耐心。时鹏成介绍,根雕的选材至关重要,必须选择造型奇特、质地坚实、纹理清晰的树根,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风干后才能进行创作。30年来,他常年奔波于广西、云南、安徽、福建等地,在城郊市场或山区密林中寻找原始根材。
时鹏成在创作中
雕刻时,要根据每一个树根的自然形态进行构思,尽量保留其原始美感,同时通过恰到好处的雕琢,赋予其新的生命与意义。完成雕刻后,还需要经过多次打磨并髹涂生漆,才能使作品呈现出光滑细腻的质感与古朴典雅的光泽。
时鹏成的部分作品
以时鹏成为代表的扬派根艺不仅以精湛的制作工艺著称,更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力独树一帜。时鹏成对每一件作品都倾注了无尽的心血,力求在细节中展现根雕的灵魂。他常常对一件作品反复推敲、不断修改,甚至推翻重来,只为达到心中理想的艺术效果。为了完成巨型根雕《九龙献瑞》作品,他历时8年,备尝艰辛,经常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为了雕出活灵活现的龙,他查阅了大量古籍,研究中国古代龙形图案的演变,并观摩其他艺术形式中的龙的造型。《九龙献瑞》一经面世,便受到海内外收藏家的追捧,甚至有藏家出高价欲将其收入囊中,均被时鹏成婉言谢绝。在他看来,根雕艺术的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它承载的是文化与历史的厚重。时鹏成的根雕创作除了讲究制作工艺精湛,更为注重的是作品本身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作品《春笋裂石》就是他的一件根雕小品杰作,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春笋破石而出的顽强生命力。为了让作品更具文化意蕴,时鹏成还为这件作品赋诗一首,通过诗意的表达,他不仅升华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也让观者更好地读懂作品背后的深意。
时鹏成从事根艺创作多年以来,获奖无数,并先后在国内外多地举办个人艺术展。然而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在扬州筹建一座扬派根雕艺术博物馆,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让根雕艺术从民间艺术走向殿堂文化,成为扬州文化的一张新名片。
封存的数千件根雕作品
为了实现这一梦想,时鹏成已经准备了30年。他的工作室里封存着数以千计的根雕作品,尽管这些作品价值高,但他却几乎未出售过一件心爱之物。他笑称自己是“守着巨大财富过苦日子”,但他并不后悔。他希望通过这些作品,向世人展示根雕艺术的独特魅力,并以此为基础,筹建一座属于扬州人自己的根雕艺术博物馆。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韩秋 顾潇/文 顾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