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小行星将在2032年撞向地球?联合国首次启动《行星安全协议》


近日,一颗名为“2024 YR4”的小行星受到关注。据观测计算,它在2032年撞击地球的概率为1.6%,这是科学家发现的首颗已知与地球相撞概率超过1%的大尺寸小行星。据报道,联合国首次启动《行星安全协议》,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威胁。

足球场块头的小行星,有1.6%概率撞击地球

这颗被命名为“2024 YR4”的小行星,在2024年12月27日由位于智利的“小行星地面撞击最后警报系统”望远镜首次发现。专家最初估计其撞击地球的概率为1%,后来在欧洲航天局发布一系列计算结果后,这一概率升至1.6%。在公布这一概率的同时,欧洲航天局还公布了潜在撞击的估算日期,即2032年12月22日。

△ NASA公布的小行星“2024 YR4”

据阿布扎比国际天文学中心副主席兼国际小行星预警网络成员肖卡特·奥德介绍,这颗小行星直径在40米至100米之间,相当于一座足球场。

好在人类还有时间应对。根据其运行轨道,未来几年内,随着这颗小行星逐渐远离地球,观测难度将增加,但在2028年它将再次接近地球,届时科学家将有机会进一步确认其轨道。

△ AI生成小行星撞击地球想象图

据报道,为应对这一潜在威胁,联合国首次启动了《行星安全协议》。该协议包含一整套机制和需要遵守的准则,目的是让地球为可能发生的小行星撞击做好准备。首批措施之一包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国际专家小组和欧洲航天局的天文学家和空间专家召开会议。

具有潜在威胁的天体有2000多颗

根据1月29日公布的数据,这颗小行星将于2032年12月22日在距地球约127699公里处掠过,但计算结果存在140.8万公里的误差范围,这个误差范围可能导致其撞击地球。

上百万公里的距离,在普通人眼中几乎是遥不可及,而在科学家眼中,这个数字已经值得警惕。具有潜在威胁的天体有多少?据紫金山天文台赵海斌研究员介绍,潜在威胁天体是指直径大于等于140米,且与地球轨道交会距离小于0.05天文单位(约750万公里)的近地天体,包括小行星和彗星。科学家发现的具有潜在威胁的天体有2000多颗。

因此,750万公里便是近地天体与地球之间的“警戒线”。小行星“2024 YR4”迈入“警戒线”,受到关注也是理所当然。

不过,小行星撞击地球的事件发生破坏的概率并不大。根据以往的统计,直径大于1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约100万年发生一次;直径大于2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约300万年发生一次;直径大于6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上亿年才可能发生一次……

1999年,国际小行星联合会(IAU)为了促进公众对小行星撞击危险的认识和监测,将小天体撞击危险预测进行了分类,用“杜林危险指数”从0—10,标示了撞击事件的概率和后果。

“杜林危险指数”纪录最高的天体是小行星99942,它被称作“毁神星”。2004年,NASA近地天体研究中心发表消息称,它的危险指数达到2级,当时预测它撞击地球的概率为2.7%。后来,危险指数升至4级,直到2006年8月才降为0级。

小行星真来了怎么办?撞开它!

从以往的案例不难看出,无论是小行星撞击概率,还是危险指数,都会随着进一步观测而调整。况且,人类应对小行星撞击,也有防御手段。目前,公认最可行的办法是“动能撞击”,这就像是打桌球,两颗球发生碰撞,运行轨道必然会发生变化。

△ AI生成动能撞击小行星想象图

早在2022年9月26日,NASA曾发射名为“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的航天器,成功撞击一颗名为迪莫弗斯的近地小行星。在太空中飞行10个月后,570公斤重的DART航天器以每小时约2.253万公里的速度撞击该小行星。2024年3月,科学家发现,撞击不仅改变了这颗小行星的运行轨道,连小行星形状也变了。

我国也有类似的“小行星防御计划”。2024年,中国深空探测实验室发布了中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方案与国际合作设想,计划在2030年前后实施首个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

中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计划选用“伴飞+撞击+伴飞”模式,当撞击器对目标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时,探测器对撞击过程进行全程观测,并在撞击后继续开展撞击效果评估和科学探测等工作。根据设想,此次任务实施后,预期可使目标小行星的速度增量大于每秒一厘米,撞后一年内,小行星轨道向偏离地球方向改变超900公里。撞后将通过天地联合,开展小行星轨道、形貌和溅射物变化的观测。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是钟寅 综合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