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正月初九,作为江南地区新年开春的第一个庙会——泰伯庙会,在众人的热切期盼中拉开帷幕。今年是泰伯庙会“打包”入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首秀”。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泰伯庙会在“非遗”的金字招牌、“春晚效应”的流量密码和“春节经济”的消费热潮合力驱动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值得一提的是,伴随春晚“无锡时间”的精彩亮相,梅村也成为今年春节的热门旅游打卡地。据统计,2025年春节假期,梅里古镇累计接待游客量超137万人次。
上午9点多,伴随着喧闹的锣鼓声,民俗巡游正式开始。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舞龙舞狮、打莲湘、挑花担等传统民俗表演轮番上演,赢得阵阵喝彩。民俗巡游队伍由定点表演和古镇街区巡游两部分组成,共有25个方阵、350人参加表演。定点表演以国风快闪和传统民俗文化团队表演相结合的形式呈现,古镇街区巡游采用“方阵巡游+沿线互动”的方式进行,中外友人齐聚一堂,展示非同寻常的年俗文化、国潮文化、非遗项目。庙会现场,还有融入梅村 “吴文化”“二胡文化”“红色文化”“至德文化”元素的文化快闪节目和沉浸式场景表演,全面展现泰伯庙会独特的民俗文化。
13岁的闫敬堃第一次参加泰伯庙会民俗巡游,此次被安排扛“三让高踪”牌匾。他告诉记者:“作为一名梅里学子,他想为家乡非遗传承做点有意义的事。”73岁的黄杏珍参加过8次泰伯庙会民俗巡游,是泰伯庙会的忠实粉丝。她不仅自己参加庙会民俗巡游,还发动身边同样爱好文艺的朋友一起参加。她说:“今年的泰伯庙会比往年更热闹,我以后还会继续参加泰伯庙会,为宣传无锡的非遗贡献自己的力量。”来自埃及的佳铭是江南大学留学生,今年是他第一次在中国过年,也是第一次参加庙会巡游。看到热闹的庙会民俗巡游队伍,他兴奋地表示,感受到了中国传统庙会的热闹和浓浓的年味。
观看民俗巡游表演后,市民游客纷纷逛起了“泰伯庙会·梅里好市”新春市集。这是泰伯庙会“打包”入列非遗名录后,梅村举办的首个新春市集。市集上设置了“泰伯妙荟”“北岸喜市”“城墙市集”三个区域,汇集70个特色摊位,除了有传统美食、民间工艺、热门文创,还有非遗体验、游戏互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接住春晚的“溢出”效应,梅村街道深挖吴文化内涵,把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留量”。据悉,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每天夜幕降临,梅里古镇伯渎河畔、孕吴桥上推出“春晚同款”演出,包括水鼓表演、烟花幕帘、打铁花、舞龙表演、舞蹈等总台春晚播出的所有元素全部呈现,吸引市民和游客纷纷前来“打卡”。
“正月初一带家人来‘春晚’取景地打卡、逛泰伯庙,正月初五带慕名而来的外地同学夜游古镇,正月初九带孩子来体验‘非遗版’泰伯庙会。”市民何云鹏说,他10天内来梅里古镇打卡三次,品尝了传统美食,观赏了春晚节目,还体验了非遗制作。张贵格是梅里古镇一家汉服体验馆的店主,对于春节假期的旺盛人气感受颇深:“每天来店里的客人不断档,最晚一天他们忙到了晚上12点,还有很多单因为来不及直接推掉了。客人们都喜欢穿汉服到‘春晚取景地’——孕吴桥拍照打卡。”(刘丹、杨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