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全国仅有两处都在江苏,梨园总局将“重出江湖”

身处闹市却独具文艺气质,巷子不长却有很长的故事。目前,扬州苏唱街1号改造工程正如火如荼进行中,这里曾是清代康乾时期全国仅有的两座梨园总局之一,而另一座则在昆曲的故乡苏州。虽然两座梨园总局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梨园”依然璀璨。扬州苏唱街1号更新改造后,这里将再次唱出婉转悠扬的曲声。

扬州梨园总局将变身城市“剧场”

从扬州曾经的商业中心人民商场出发,沿着渡江路向南不远,就可以看到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子——苏唱街。苏唱街入口向东步行约200米,就是苏唱街1号地块,也是扬州梨园总局的旧址。现代快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地块内几栋建筑外墙都围起了脚手架,有工人在施工。施工现场负责人告诉记者,本次改造将凸显其戏曲元素。在保护延续文化记忆和建筑肌理的同时,赋予各类新功能,将其建成集特色观演、展览、商业空间于一体的城市“剧场”。

“清代文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里就写到过梨园总局。”扬州文史专家黄继林告诉记者,根据该书记载“城内苏唱街老郎堂,梨园总局也。每一班入城,先于老郎堂祷祀,谓之挂牌。次于司徒庙演唱,谓之挂衣。”老郎神是传说中主管演艺的神仙,他白面无须,头戴王帽,身穿黄袍。另有一说,“老郎”一词指代的是老师傅、老曲艺家。

当年的老郎堂和梨园总局早已湮灭在岁月长河中,它先后扮演了服装厂、老八中、职业技术学校等众多角色。现场一株银杏看上去有些沧桑,树上的牌子显示,它保护等级为二级,已有245年历史,编号为“扬城049”。

康乾时期两座梨园总局都在江苏

据史料记载,清代康乾时期全国仅有两座城市设有梨园总局,一处在扬州苏唱街,另一处在苏州。据相关文献记载,苏州老郎庙内原有从清雍正十二年(1734)至民国初年所立石碑22座。其中一块乾隆四十八年苏州织造府所立的《翼宿神祠碑记》上,记载了苏州织造具有兼管戏曲文化的权力。

苏州老郎庙庙址原在郡庙(城隍庙)旁,于乾隆初移建于苏州镇抚司前,乾隆四十八年(1783)再次重修,改名为翼宿神祠。至道光年间开始衰落,咸丰十年(1860)前后,太平军攻占苏州,经过战乱,残破不堪。光绪七年(1881)由艺人集资,再度重修。据传负责老郎庙管理工作的最后一代艺人是“传”字辈的沈传芷,1956年沈传芷将庙产移交给市民政局,旧址被改建成苏州湖笔厂。

尽管苏州老郎庙早已消失于历史长河,但在中国昆曲博物馆东庑廊展区一楼,放置着一座老郎庙(翼宿星君庙)的模型,可一窥当年梨园行业繁盛景象。“20世纪40年代末,苏州老郎庙尚留存碑石十四座。这些碑文对于昆剧史乃至中国戏曲史的研究,都是很有参考价值的。”中国昆曲博物馆工作人员向现代快报记者介绍。

原苏州市文化局副局长,江苏省苏昆剧团原团长顾笃璜生前曾在《关于苏州昆剧传习所工作的思考》中提到过:“建议重修老郎庙,在老郎庙内成立昆剧历史陈列馆。苏州是昆剧的发源地,由于昆剧在我国戏曲史上的崇高地位,极应该有专门的陈列馆。”

小巷曾是全国曲艺界“高地”,徽班进京从这里出发

苏唱街虽然只有200多米长,但却是扬州唯一保存下来的与戏班直接有关的街道,这里曾是全国曲艺界的艺术“高地”。

黄继林告诉记者,据史料记载,“苏唱”这个淡雅动人的名字,起源于清朝康乾时期。当时的扬州,因盐而盛,官商云集,许多盐商大贾附庸风雅,特别喜爱唱腔柔美、唱词优雅的昆曲,纷纷出资兴建剧团、剧院,开办戏曲学堂,吸引众多昆曲艺人络绎不绝来到扬州,寓居于此,“苏唱街”因此得名。还有一种得名的说法是,清代称扬州人细吹细打兼唱词曲的江南清音为“苏唱”。

据黄继林介绍,《扬州画舫录》中有记载,当时的戏剧有花部和雅部之分,雅部即是指昆曲,花部是除昆曲以外的地方戏,又称乱弹。“当时很多大盐商不惜耗费巨资,养着阵容庞大、行当齐全、行头精美、剧目丰富的专业昆班。”黄继林告诉记者,盐商为戏班置办“行头”,非常豪华,各极其盛。据《扬州市志》记载,当时康熙南巡经扬州时,两淮盐务就以昆曲“迎銮承御”。乾隆巡幸扬州时,两淮30位大盐商,在近郊两里长的河岸上,“分工派段,恭设香亭”,每座香亭中都有戏班奏乐演昆剧,剧目各不相同。

苏唱街的梨园总局还是徽班进京的起点,造就了一个伟大的剧种——京剧。乾隆八十寿辰之时,专门从扬州征召以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班入京祝寿。徽班进京前,就是在苏唱街的梨园总局碰头商量着出发时间和演出剧目等具体细节,然后出发。2023年11月25日,京剧《进京》还特地从徽班进京的原点扬州出发,开启第一轮巡演。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顾潇 庄剑翔 高达 文/摄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