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当代中国文学如何走向世界?专家大咖们有话要说

12月6日,“在世界文学中写作”学术研讨会暨《南方文坛》2024年度优秀论文颁奖活动在南京举行。本次活动由译林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方文坛》主办。

《南方文坛》创刊于1987年,《南方文坛》优秀论文奖也已走过24年,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奖项。本届评选中,丁帆、王尧、张学昕、刘勇、萨支山、路杨、李浴洋7名学者的6篇论文斩获此奖。以评奖为契机,“在世界文学中写作”学术研讨会也拉开序幕。

融入世界文学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中国的当代文学就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我们时时刻刻都处在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激荡的文学氛围里写作。中国当代文学不是孤立的,而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而是面向未来的。”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邱华栋的致辞开宗明义,开启了与会专家学者们的讨论。

在南京大学资深教授丁帆看来,时代背景也是文学写作的背景,当今世界的俄乌冲突、中东战争、美国大选和AI的出现,同样影响着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中国文学的走向。《南方文坛》主编匡达蔼也表示:“我们今天再提在世界文学中写作,既是我们时代的呼唤,也是当今世界写作的现实,意味着今天的写作更需要立足于我们的时代,可能也要拉长我们的眼光,为人类共同的情感和经验来写作。”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晓进指出,所谓在世界文学中写作,就是要使当下的文学创作融入世界文学发展的命运共同体。要做到如鲁迅所说的那样,“别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乃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即使AI技术迅速发展,朱晓进依然对文学的未来充满信心,“文学是一种综合的感觉艺术,有自己的灵魂,有自己对生活的了悟和哲思,这是AI技术难以模仿的。”

“在世界文学中写作是一个非常好的命题,但这个命题处理不好也有可能会成为一个伪命题。”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尧提出自己的担忧,“今天的作家缺少世界观,缺少方法论,多数作家都在转述别人的思想,或者按照某种体制要求来完成作品。我们的作品里缺少伟大的人文传统,也缺少对当下现实的复杂感受。如此一来,我们既无法对接传统,也无法和世界对话。这种对现实的丰富性,特别是痛苦感消失的时候,我们笔下的汉语言文学会变得非常单薄,这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惕和注意。”

警惕对世界文学的简单接受

探讨“在世界文学中写作”的必要性之余,与会的很多学者也提出了他们的辩证思考与质疑。

“远古时期,华夏地区通过西域与欧洲、印度的交流就已经开始了。中国文学从诗经时代开始就是在世界性中写作。”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彬彬认为,“向世界学习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有可通约性和不可通约性,一种语言的意义以及言外之意,不可能在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中达到完全的置换。”在他看来,诸如李贺、李商隐的诗歌,汪曾祺的小说中的文学意韵很难被翻译。

作为《扬子江文学评论》的主编,贾梦玮更看重文学创作的主体,因而也对文学翻译的成果持保留意见:“有人说,文学是什么?就是翻译中被遗失的那一部分。我觉得是谁在写特别重要,这个人有能力反映这个世界吗,他有能力反映中国人的新伤和旧痛吗?他有能力发展我们古老的汉语吗,能提高汉语在世界上的地位吗?我经常怀疑这一点。”

事实上,“世界”这个词也在中国文学的语境中不断被改写,影响中国人对世界的判断。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提出,“如今重提‘世界’这个概念令人激动,但我们不能瞎激动,要警惕作家对世界文学的简单接受。”他强调,中国文学不仅包含对世界的判断,还有国族政治,以及对地方性的想象,这三个元素不断洗牌重组,形成了中国文学。“要把世界真正地看清楚,还要看清楚我们到底是怎样与世界对话、沟通的。”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谈到了与“世界性”对应的“地方性”,在民族国家形成之前,地方性也并不受人们的重视和强调。他引用了米沃什的一句话“我去过很多国家,到过很多地方,但是我没有养成世界主义的习惯,相反,我保持着一个小地方人的谨慎”,“我最近的感受是,如今的文学界、学术界不是交流太少,而是交流太多了,‘真正孤独的思想者时光’反而太少。如果没有本雅明所说的‘孤独的个人’,可能我们写作的根基都会动摇。”

彼此映照,交融理解

研讨会现场,更多专家学者立足于各自从事的出版、教育、翻译、写作等领域,补充了关于世界文学的丰富视角与细节。

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辑黄昱宁从出版者的视角,谈到了近几十年来世界文学的发展趋势,以及普通读者对世界文学的接受与代际更替。根据对诺贝尔文学奖等获奖名单的观察,黄昱宁认为,近年来,世界文学有突出多元性和正确性的总体趋势,题材上倾向于有未来感的作品,且篇幅变得越来越短,更强调感官上的直接刺激。另外,文学标准和读者接受之间是否存在错位,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进入出版业之后,感觉我们与国外同步的速度在加快,越来越能在技术和资讯上跟国外做到同步出版。但如今的中国读者似乎已经建立了比较强的主体性和本土思维,不再那么渴望跟国外发生同步。”

作为外国文学译介的另一重镇,译林出版社副总编辑陆志宙讲述了从“外国文学出版中心”更名为“世界文学出版中心”背后,译林出版社出版理念的更新过程。“钱钟书先曾有对世界文学最为提纲挈领的精准概括,‘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他强调的是彼此映照、交融理解,既有自主性,又存在共通性。在这样的认知范式指引下,我们逐渐形成了新的文学出版理念,就是出版具有世界文学属性的作品,外国文学、中国原创文学,应该都放在世界文学的版图里面一起来考量。”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顾文艳分享了自己关于世界文学的教学实践,从教授外国文学经典,到新开的选修课《当代文学机制与世界文学》,她得以在课堂上观察学生对不同文本接受态度的差异。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玮的发言涉及中国网络文学的主题、技术与世界潮流的高度同步,以及中国网络文学出海的前景。作家、文学译者俞冰夏则关注到世界文学主流之外的次要文学和作家。身为作者,默音通过自身的翻译与创作,从很小的维度切入,创造了一种连通世界文学的方式。正如《上海文学》杂志社副主编来颖燕所说,“从当下青年写作的角度来看,如今中国文学汇入世界文学已不仅是当年鲁迅先生所说的单向度过程,二者之间的影响是双向的。”

附:《南方文坛》2024年度优秀论文获奖名单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姜斯佳

(主办方供图)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