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版本馆
5月31日,中国国家版本馆第二批版本捐赠入藏。
2023年6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家版本馆考察时强调:盛世修文,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
如何让承载历史记忆的典籍“延年益寿”,焕发新的活力?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投身于对典籍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古籍修复师陈绪军
“活”在传承赓续:古籍医生把脉开方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梁启超从顾炎武的话中凝练出的一句名言。从《天下郡国利病书》中,也可以看出顾炎武的家国情怀和历史担当。“这是顾炎武的手稿,也是现存唯一的一份稿本。”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副研究馆员韩超说,《天下郡国利病书》在顾炎武书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得到刊刻,因此存世的版本并不多。抢救原始手稿,就是与时间赛跑,也是对先贤思想与精神的传承守护。
顾炎武手稿《天下郡国利病书》
在南图的古籍修复师队伍中,90后已经成为主力,他们有的已经从业近10年,有的是文物修复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前不久,陈绪军的同事丁峰因为修复了两册“国宝级”古籍——元刻本医书《永类钤方》引起关注,“90后古籍修复师”上了热搜。
丁峰
丁峰修复的元刻本《永类钤方》
珍贵的古文献资源如沙里淘金一般幸存下来,流传至今,而独一份的作者手稿、年代久远的宋元刻本更是珍稀。古籍修复师常常被亲切地称为“古籍医生”,他们为古籍把脉、开方,让它们得以延年益寿,让支撑起中华文脉的丰厚典藏家底不至流失。
历时8年,国家图书馆于2022年完成馆藏“天禄琳琅”古籍的修复。彼时,该项目首席专家、国图古籍馆资深修复师朱振彬已年届六十。而一批年轻修复师也借此成长起来,这些年轻人还针对“天禄琳琅”的各种修复材料进行研究和攻关,复原了一些久已失传的材料类型。
今年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17周年。这些年来,《我在故宫修文物》《古书复活记》等纪录片让文物、古籍修复师这个职业走进大众视野。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这门“冷门绝学”,与修复师一起守护吉光片羽。
《江苏文库》部分出版图书
“活”在文库集成:文脉工程续写华章
守护古籍,是一代代人的接力工程。
顾炎武手稿《天下郡国利病书》穿越300多年时光而来,历经烽火岁月,辗转于公私藏家之手,终于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进入南图收藏。早在90多年前,就有一群先辈为它留存了“副本”。1933年,昆山县图书馆将这份手稿交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这也是商务印书馆(涵芬楼)第一次用影印原稿的形式出书。
201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天下郡国利病书》的点校整理本,它的底本是商务印书馆1933年的影印本。
2019年,点校本《天下郡国利病书》被收入《江苏文库·精华编》。“历代江苏人写的书,差不多有十万种。”《江苏文库·文献编》主编、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程章灿说。《江苏文库·精华编》主编、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徐兴无介绍,《江苏文库·精华编》预计出版两百部,是在全面系统的基础上,选择重要的经典。
中国国家版本馆收藏《江苏文库》
《随园食单》记载的梨炒鸡
韩超(左)和史星宇复原古籍里的美食
梨炒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