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从南博圈粉到殷墟火爆,看到年轻人的“血脉觉醒”



“南博的‘玉润中华’特展去逛了三次,值得,震撼。殷墟博物馆新馆也去‘特种兵游’了,惊艳!”90后小樊痴迷逛展,她在朋友圈分享道。和小樊一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爱逛博物馆,对有历史底蕴的传统文化着迷。他们有的爱逛博物馆,有的爱听曲,有的喜爱中式穿搭,有的酷爱国风音乐……

 △ 观众在参观南京博物院“玉润中华”特展

有人说,这一届年轻人血脉觉醒了,背后其实是与日俱增的文化自信。3月2日,正准备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来自文博界的专家学者们,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解读“年轻人血脉觉醒”这一文化现象的背后。

【火爆出圈】

这届年轻人血脉觉醒,爱上了逛博物馆

现在,到博物馆去追寻历史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时尚。往往还没开始放假,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热门博物馆门票就会被“秒光”。

△ 观众在参观南京博物院“玉润中华”特展

2023年,南京博物院客流突破50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从观众的年龄层次来看,10岁至39岁之间的观众占7成以上。2024年2月18日,南博“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特展落下帷幕,这场大展从2023年火到了2024年,展厅内一直都是 “人人人”模式。观众中,年轻人更是大多数。一刷不够,二刷、三刷、四刷……有的观众专门乘坐高铁来“特种兵游”,还有的打“飞的”来参观。

 △ 观众在殷墟博物馆新馆内观看“亚长”铜方尊  图片来源:新华社

当年一片甲骨惊天下,而今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即成爆款,吸引了一大波年轻粉丝。90后小樊是众多观众中的一员,她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在展厅里,自己有种穿越的感觉,好像和妇好、亚长隔空进行了“对话”一样,很奇妙。她说:“我有很多同样喜欢历史的小伙伴,大家有一个群,以95后、00后为主。”小樊笑着说:“我们是血脉觉醒的一代,喜欢老祖宗们的智慧和审美,还喜欢他们美好的品质。”

△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人气爆棚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也是“特种兵”们钟爱的网红博物馆,预约名额常常一发放便“秒光”。两年多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接待海内外观众超700万人次。今年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年度展览计划一公布,粉丝们就已经把参观安排到了日程上。

【专家视角】

从高冷到火热,“博物馆热”背后是文化的高度自信

在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贺云翱看来,“博物馆热”并不是从无到有,而是有迹可循。“上世纪80年代我们到国外考察,很羡慕当地博物馆游客特别多。那个时候国内的博物馆则是门可罗雀,现在进博物馆要预约,有的甚至提前10天都约不到,博物馆门前排起了长队,年轻人还特别多。”看到这样的景象,在文博战线奋斗了40多年的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贺云翱心里满是感动。

△ 贺云翱

文博热不仅在博物馆,还体现在年轻人对报考文博专业的热情。贺云翱以南京大学考古学为例,2002年前后研究生报考人数也就20多个,现在最高报考人数有三四百人,增长了10倍以上,并且报考考古学专业的学生有一半以上是跨专业。

“从门可罗雀到人潮汹涌,这样一个转变背后是大的时代转折。”贺云翱认为,文博热背后是人们对更高质量精神生活的追求。此外,我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也大大提升了大家走进博物馆的热情。“博物馆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提供了人们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对自己精神家园热爱的空间。”贺云翱注意到,还有很多博物馆会定期组织展览、研学活动、学术讲座,将非遗文化搬进博物馆,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走进博物馆。

此外,很多展览主打一个“网感”,让爱美之人、治学之人、看展之人……都可以从中获益,感受到心之所往。

【代表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柯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一直刻在年轻人的骨子里

“几年前,来看昆曲表演的观众白发多、票友多。近些年,来看昆曲表演的观众黑发居多,不只有票友,更有普通观众。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演艺集团总经理柯军表示,不管是博物馆里的文物,还是戏曲界的“活化石”昆曲,都能让观众找到老祖宗们和现今人们相互关照的文化基因。

 △ 柯军

为什么年轻人喜欢逛博物馆?柯军认为,年轻人其实是透过一件件文物,看到了老祖宗们的智慧、才华,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他说:“南京博物院展出的玉器、殷墟博物馆新馆的甲骨,都是先辈们智慧、才华的结晶。今天的年轻人不传统吗?其实血液里是喜欢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老祖宗不创新吗?那一件件文物,让现代人都叹为观止,他们是创新的。”

柯军说,就像是白洋淀的荷花,种子一直都在,雨后就又能开出荷花。他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一直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代代相传。因为盛世,年轻人本身固有的种子开始冒芽、探头,血脉觉醒了。”

“文化是往回看,往回观照,是探索。”柯军认为,博物馆展现的是文化精髓,是文化高峰,而现今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传播手段,让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得更远,形成了一种场域和力量,“就像白洋淀的一场雨,让年轻人的文化自信得到了彰显。”

全国人大代表姚建萍:

博物馆、非遗传承人积极转变思路,拉近和年轻人的距离

文博场馆火热的同时,文创、非遗等产品同样屡屡出圈成爆款。“以我从事的苏绣行业为例,我们制作了很多年轻人喜欢的手表、胸针、书签等产品,这样就互动起来了,促使非遗文化‘活’起来。”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文联副主席、苏大苏绣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苏州高新区镇湖刺绣研究所艺术总监姚建萍说。

△ 姚建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了明确要求。全国在振兴、守护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出台了很多政策、举措,增强了文化自信。”姚建萍注意到,博物馆、非遗工坊、非遗传承人也转变思路,推出了很多接地气的文创产品,拉近了和年轻人的距离。年轻人不再觉得传统文化是放在博物馆、文化场馆里的老东西,而是就在他们身边的东西,触手可及。

今年参会,姚建萍带来了关于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纳入“高等院校学历教育体系”的建议。建议充分调动高校的资源优势,依托相关学科专业构建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体系,系统培养不同领域的非遗传承者的专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将从源头解决传承困境的问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发展提供高质量和可持续的人力资源保障。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胡玉梅 徐红艳 赵丹丹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