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优质的商业载体,苏州工业园区持续加大品牌培育,做大做强首店经济,从国际奢品、潮流时尚、运动休闲,到环球美食、亲子生活,多元业态吸引国内外消费者来园区体验打卡,感受购物休闲新魅力。
最新出炉的2023年商贸“成绩单”上,园区全年招引各类品牌首店超150家,占苏州市近三分之一,位列第一;其中江苏首店31家,苏州首店86家。
现象:首店品牌业态丰富多点开花
首发首店经济的“种子”,在园区各大商业载体活力萌发、多点开花。
2021年初,一场在比斯特苏州购物村举办的新品潮品首发首秀,为园区的时尚度再次加码。
此后,比斯特苏州积极引进品牌首店,打造首发首秀等时尚活动,并协办米其林美食节等体验式业态,为游客提供超预期的旅游购物体验。截至目前,比斯特苏州拥有超200个国内外知名品牌,其中超90个为品牌首店,均为国际品牌,涵盖中国首店、中国奥莱首店、江苏奥莱首店、苏州首店。
2023年底,香港唐宫饮食集团旗下新品牌全国首店——唐宫·和园正式亮相苏州中心商场,开业即创造销售新高。
开业六年来,苏州中心商场调改升级比例占全场品牌总数90%,其中首店品牌超过50%。更值得一提的是,商场开业第六年完成超20%的新品牌调改,销售额提升120%,更有超50家新品牌销售额提升近200%。开业至今,商场累计客流量超3亿人次,2023年销售额整体预计超40亿元。
周末午后,90后、00后年轻人结队前往圆融时代广场的HADO ARENA江苏首店,体验未来科技运动的魅力。HADO是一项运用增强现实技术的AR科技运动,选手仅需穿戴轻便的设备便可以在虚实结合的场景中发射能量球、竖立护盾、躲避进攻,和队友通力合作赢取胜利。
圆融时代广场是新建元圆融发展旗下的商业载体。一直以来,首店品牌引进也是其招商的重点方向。此番HADO首店落户金鸡湖畔,是园区着眼年轻一代娱乐消费群体培育的新业态。2023年,新建元圆融发展旗下各载体累计引进首店品牌数量占所有引进品牌的40%。
归因:优质营商环境孕育首店经济
首店品牌的引入,对于繁荣城市商业氛围、丰富消费场景、提升消费能级都具有重要作用。苏州工业园区不仅工业经济繁荣,而且商业氛围浓厚,消费业态繁荣。
在充分学习借鉴上海等国际型消费城市的先进理念后,园区结合区域实际,打出了支持首发首店经济发展的“组合拳”。在全市范围内,园区率先出台政策,对首店的认定、落户、经营、推广等提供全方位支持,并在工商注册、载体选择、资源渠道等方面提供“绿色通道”,加速首店落地。
从2020年到2023年,经过深耕培育,园区品牌首店从40余家增长到150家,国际知名重磅品牌更是井喷落户。
优良的营商环境、丰富的消费场景,助力园区首店数量逐年攀升。为了让更多优质品牌“引得进”“留得住”,园区加大对金鸡湖商圈、阳澄湖商圈各商业载体错位发展支持力度,并在政策、场景、活动、资源等方面多管齐下,为大力发展首店经济提供最佳的外部环境。
“苏州和园区拥有良好的消费环境以及强大的消费需求,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首店政策,这些都有利于我们聚焦首店,持续引入优质品牌,为消费者带来惊喜。”比斯特上海及比斯特苏州购物村公共事务总监鲍德璟说。
展望:直营模式融合业态赋能商贸
伴随着消费市场的日益丰富和多元,在引进传统的餐饮、零售业态之余,园区的商业活力、多元生态正吸引更多领域的消费品牌落户。2017年11月,蔚来苏州公司落户园区,包括蔚来苏州首座换电站、首座交付中心、首家蔚来中心均在此落地。
以汽车直营这种新模式,蔚来苏州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这种模式打造了用户体验和服务的统一接口,通过线上线下触点构建了一个以车为起点,与消费者分享欢乐、共同成长的用户社区。2018年至今,蔚来苏州累计交付超过2.4万台新车。
今年春节期间,得益于苏州市新能源补贴等利好政策及新春多重购车福利的叠加,蔚来苏州各门店迎来客流高峰,销量同比提升160%。“去年全年,我们的销量同比提升120%,在苏州新能源市场位居前3位。”蔚来苏州公司销售负责人孙建忠说。
为鼓励新能源汽车直营这种新模式的良性发展,园区一方面推出促消费政策,有效刺激消费者购车需求;另一方面提供多种资源及渠道,帮助车企品牌走进产业园、楼宇、社区等,让更多消费者参与新能源汽车的体验。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商业载体正主动考虑如何创新、“破冰”,通过融合业态的加持,实现人气、商气“双提升”。新建元圆融发展副总裁薛文岗说:“在鼓励品牌首店落地的基础上,我们还在尝试培育品牌总部,让优秀品牌在园区扎根、开花,做大做强后再‘走出去’,从而形成双向促进效应。”
市场内生动力的蓬勃壮大,离不开优秀品牌的不断蓄势。事实上,依托首店品牌的引进、落户,园区还将不断引导、加大支持推动首店经济与总部经济的发展链接。随着园区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和亲商服务,将有更多全球性、全国性、区域性的品牌首店、旗舰店纷至沓来,园区的消费特色、消费活力将进一步增强。
(苏报驻园区记者 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