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刘国庆 文/摄)位于常州经开区横山桥镇的王洛家族墓群,共出土文物170多件,其中一件丝织品曾改写纺织品历史。记者近日采访获悉,墓群原址上破旧不堪的纪念馆将由王氏后裔及社会爱心人士出资修复,并将建成展馆开放。
王洛家族墓群位于横山桥镇奚巷村。据该村原党支部书记宋松度介绍,1997年5月,当时在芳茂山西麓准备建安息堂,意外发现两座古墓。文物部门得知后立即赶赴现场,后经考古专家发掘,古墓出土了文物175件,这些文物已被武进博物馆收藏。
△修复施工现场
经文物专家考证,该墓葬群为明代王洛家族墓葬群,墓主为王洛、王洛之妻盛氏、王洛次子王昶、王昶的妻妾。王洛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生于1463年,卒于1519年,曾任镇江卫指挥使、昭勇将军,官品为正三品。王洛的父亲在明景泰二年出任南京吏部尚书。王洛家族墓葬,是按照明朝三品官的葬制下葬的。墓葬中出土丝织品服饰80件,金饰品30件,还有其他门类的文物65件,如乌纱帽、铜镜等等。其中丝织品服饰最为珍贵,不仅数量大,而且纹饰图案丰富精美,丝织工艺也很高超。在众多丝织品中,最为珍贵的要数勾编网纹叠花贴绣素缎,面料为黄棕色,在面料上有梅花、牡丹等花卉的图案,花蕊为古钱状,花的轮廓则用金线勾成。这种面料制成工艺要经过四道工序,勾编花瓣、花蕊,金线缝制花朵轮廓,用红丝线缝缀在衣服上,最后上金粉。据专家介绍,此前一般认为,勾编网纹叠花贴绣工艺属于舶来品,是在清朝末期,由西方传入我国的,但是这件纺织品的出土,说明我国早在明代中期的时候,就已经有这种工艺了,它改写了纺织品历史,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宋松度介绍,古墓发掘后,在原址建了一个纪念馆,但是由于后续资金不足,纪念馆基本上空置。经过20多年日晒雨淋,王洛纪念馆年久失修,破旧不堪,屋顶严重破损,周围杂草丛生。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由王洛后裔王三兴等人发起倡议,经王洛后裔及社会爱心人士捐资赞助,王洛纪念馆的修缮工作于今年初正式启动。
近日,记者在现场看到,王洛纪念馆位于两座山间,房子周边搭建了脚手架正在施工。纪念馆前有一座石牌坊,纪念馆房子和石牌坊之间的台阶也正在施工建设。王三兴告诉记者,纪念馆建成后,将全面展示王洛墓相关的图片影像、文字资料、出土复制品及相关历史文物等。因为古墓出土的丝织品文物较多,将突出展示丝织品的历史文化。纪念馆建成开放将为当地保护历史文物,传承历史文化作出贡献。
- 江苏
- 2022-05-31 18:15:39
- 江苏
- 2022-05-31 18:13:47
- 江苏
- 2022-05-31 18:13:04
- 江苏
- 2022-05-31 18:10:23
- 江苏
- 2022-05-31 18: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