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6年,江苏正式启动“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拟用10年时间,编撰出版3000册图书,展现江苏文化根脉。
2021年12月30日,《江苏文库》第四批成果发布会召开。到目前为止,数百位专家学者已捧出740本著作。
在成果发布会召开之际,我们专访《江苏文库》六编主编,和公众一起了解编撰出版背后的故事。
本期现代快报记者专访《江苏文库》编委会副主编、《江苏文库·研究编》主编、东南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樊和平先生,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脉研究院副院长姜建先生。
为人类文明史,留下“文化大熊猫”
灿若星河的文学家,数不尽的才子骚客,长江、黄河、淮河、太湖在这片土地上汇聚、辗转、守望,演绎着波澜壮阔的历史诗篇,这便是江苏文脉。在这个意义上,可以将在此以前的一切文明称为“山河文明”。樊和平认为,文脉工程的最本质的出发点,是站在人类文明史的高度,试图完整地保留山河时代的江苏文化,为“后山河时代”的江苏文化、江苏文明,中国文化、中国文明,乃至人类文明提供一种资源和根源。
樊和平将《研究编》的顶层设计以一句话来表达:“通血脉、知命脉、仰望山脉”,由此确立了专注于历史研究、人物研究、专题研究的逻辑结构,并设计了“文化通史”“文化名人传”“文化专门史”“文化专题研究”四个板块。
樊和平说,江苏文化通史的要义是“通血脉”。“通”,首先是江苏文化与中国的文明息息相通,与人类文明的息息相通;其次是江苏文脉中诸文化结构之间的“通”;再次是历史上各个重要历史时期文化发展之间的“通”;最后是与江苏人的生命与生活的“通”。而江苏文化专门史、江苏文化专题研究的要义是“知命脉”,关键词是“专”;江苏地方文化史的要义是“血脉延伸和勾连”,关键词是“地方”。
“江苏文化名人传”的要义则是“仰望山脉”。它不是一般性地为江苏历朝历代的名人做传,而是只为文化意义上的名人做传。樊和平说:“它实际上是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向历史上为江苏文化、中国文化的发展传承作出重大贡献的文化英雄、文化先驱,献上一次心灵的鞠躬。”
樊和平说,文化从来不是软实力,是地地道道的硬实力,要发展一种作为“国家战略”的文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寻找到一个根源动力。“整个文脉工程最大的难度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要把这个理念传递出去,我们所要做的绝不是炫耀历史,而是要为世界留下弥足珍贵的‘文化大熊猫’。”
三百人学者天团,五年来专注原创
从“通血脉、知命脉、仰望山脉”,到实施过程中的“守文,通脉,是江苏”,《研究编》走过五年时间,步履不停。
△《江苏文库·研究编》主编、东南大学资深教授樊和平
姜建说,与《江苏文库》其它编最大的不同,《研究编》的每一本书都需要原创。五年来,《研究编》所面临的最重大任务是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建构、培养一支规模在300人左右的专门研究江苏文脉的学术团队。
经过积累,《研究编》的学术团队不断壮大。在已立项的212个项目中,196项主持人具有高级职称,占比92.5%,14项主持人为中级职称,均具有博士学位;211高校学者承担了75项(其中985高校学者承担了31项)。这支团队也努力争取省外学者参与,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大、上海师大、上海戏剧学院、南开大学等高校的14位学者加入。“可以想象,300多位的专家团队共同研究江苏,在全国都是非常庞大的。到现在为止,我们稳步地在推进着。”姜建说。
目前,《研究编》完成出版著作35种(第一批5种,第二批11种,第三批12种,第四批7种),其中“名人传”16种,“专门史”10种,“专题研究”9种。另有17种书稿已交出版社,目前正在出版过程中。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脉研究院副院长姜建
未来计划,根据江苏文脉工程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进度要求,将于2022年完成立项工作,此后将改变“双线作战”的局面,以全部精力狠抓项目的质量管理和进度管理。
“我们不做‘夹生饭’,也不希望操之过急,我想可以学习烹饪上的‘煲汤’,而不是用‘高压锅’快速成型。”樊和平说,好的作品与大众会有种本能的“紧张感”,与《江苏文库》有距离是正常的,但在专业的作品里找到有趣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就像喝到美味的汤,回味无穷。
现代快报+记者 宋经纬/文 钱念秋 马晶晶/摄
- 江苏
- 2021-12-30 17:44:39
- 江苏
- 2021-12-30 17:42:54
- 江苏
- 2021-12-30 17:41:18
- 江苏
- 2021-12-30 17:4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