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赢得发展主动 拓展新的空间!江苏一体推进“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是江苏发展的高频词。5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推进会,传递出一体推进、协同发力的鲜明信号。

对江苏而言,无论是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还是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这“三个一”都是重要抓手、重大任务。省委书记信长星指出,创新是动能所在,制造业是支撑所在,开放是发展空间所在,三者紧密关联、互为支撑。

从去年开春召开“一中心”工作推进会,到今年新春召开“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推进会,既蕴含着江苏对重大事项紧紧扭住不放的战略定力,也体现了谋划推进的系统性。此次会议,既是总结交流,也是调度部署。围绕今年重点工作,提出了“六个更大力度”——更大力度推进重大科创平台建设、更大力度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更大力度推进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更大力度布局海外市场、更大力度推进制度型开放、更大力度夯实人才支撑。

在江苏14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工程机械是首批入围的产业集群。汇智高端工程机械创新中心聚力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难题,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赋能行业发展。

“近五年,创新中心研发的零部件产业规模累计约40亿元,支撑主机产业规模约500亿元。”汇智高端工程机械创新中心董事长单增海介绍,将围绕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建设技术研发、实验检测、中试生产、成果转化等平台,超前布局智能机器人、新能源等领域,补强工程机械后市场服务及再制造体系短板,以更多原创性、引领性成果助力江苏打造世界级工程机械产业集群。

发展产业,既要抓好当下,也要放眼未来。未来产业靠技术驱动、靠场景牵引,江苏科技创新实力强、应用场景丰富,大有作为。

以新空间承载新产业、新配套吸引新产业、新要素赋能新产业、新队伍发展新产业,无锡市梁溪区打造12个产业生态圈,商业航天、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集聚了一批头部企业,走出了老城区“老树发新芽”、未来产业“无中生有”的新路径,具有示范引领效应。

“将加强未来技术研究和产业协同创新,完善产业生态、产业基建,突出区域协同,更好服务全省‘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梁溪区委书记朱刚介绍,在太空基建方面,联合龙头企业打造算力星座、共享星座、电磁星座等;在数字基建方面,参与全市“人工智能+”行动,打造行业大模型“锡月”。与此同时,依托南北结对合作机制,与灌南县共建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技术服务母港,携手讲好海洋故事、太空故事。

江苏辖江临海、承南启北,每个城市都是不同意义上的枢纽。各地把枢纽建设与服务国家战略结合起来,构建特色鲜明的省内区域性开放支点。

苏州工业园区承载着“打造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重大使命,充分发挥中新合作、自贸片区等重大平台功能,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实现“九连冠”。

“将优化双向开放布局,深化内外贸协同攻坚,提升‘投资园区’品牌,扩大制度型开放,全力打造双向开放强支点。”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沈觅表示,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是开放发展的活力所在。今年将围绕落实中新自贸协定、数字贸易合作试点等开展先行先试,加快实施64项年度改革任务,落实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推进生物医药全产业链系统集成改革,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

部省共建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重要举措。建好用好这一平台,既可以促进江苏创新资源能级提升、科技创新实力跃升,也将为全国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模式贡献经验。

在首批4个分中心中,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落户江北新区,已设立基因与细胞多组学、生物药创制等10个研发与转化平台,接洽60多所高校,遴选800多个在研项目。

“通过建强转化中心核心能力、完善高校院所链接机制、打造学研产用生态体系,全面提升对科教资源的吸引力、科技成果的集聚力。”南京市委常委、南京江北新区党工委书记陆卫东表示,将聚焦“三个满足”发力,即满足参建高校既有科技成果落地转化需求,满足不同高校、不同类别、不同成熟度技术成果进一步研发与转化需求,满足生物医药不同细分领域重大创新研究对发现、设计、制造等平台需求,着力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高地。

建好联络世界、支撑双循环的物流大通道,相当于开辟了具有澎湃动能的国际经济走廊。

从黄海之滨到内陆腹地,连云港按照“‘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标杆和示范项目”目标定位,不断提升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功能。去年,中哈物流基地、上合物流园业务量分别增长7.7%、7.1%,国际班列开行911列、增长13%,过境运量领先优势更加巩固。

今年,连云港将持续畅通陆海联运“主动脉”,加快推进30万吨级航道改扩建、20万吨级智能化集装箱码头、徐圩港区疏港航道等重点工程,优化多式联运体系,深化东中西区域合作,高质量建设东西双向开放门户、“一带一路”重要支点。

踏着春天的脚步,会场内外凝聚起发展的共识、奋进的力量。

迈过地区生产总值5000亿元大关的江阴,新春第一项工作围绕全省“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总体布局,部署推进“科创江阴”建设。

三年前,第一轮“科创江阴”建设三年行动开启。今年新春一上班,“科创江阴”建设新三年行动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动员大会随即召开。久久为功、接续发力的背后,江阴生动诠释着“看准了就抓紧干”“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

“‘一湾一谷一区一港’的科创T台初具形态,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分别是三年前的2.3倍、7倍。”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许峰表示,新起点上,将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为总牵引,用好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江南大学江阴校区等教育资源,提升“内强外引”的科创格局,培育“顶天立地”的科创主体,全方位培养、延揽、集聚人才,以新的发展实绩为全省大局作出新贡献。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黄 伟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