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将于10月29日至30日在陕西省延安市举办,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农业农村部、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文明乡风大会以“文明,让乡村更美好”为主题,将开展移风易俗优秀文艺节目集中展演,并集中展示“村字号”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的成果。(人民日报)
培育文明乡风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是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需求的现实需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近年来,“村BA”“村晚”“村舞”等“村字号”活动在各地蓬勃兴起,以其独特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在润物无声中弘扬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村”风劲,以文化人新阵地。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村字号”文体活动像一扇窗口,让更多乡村风土人情被看见、被发掘,让烟火升腾留住人,让文脉赓续留住魂。在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举办的民歌汇,吸引上万名群众;在四川宜宾、山西长治等地举办的“和美乡村”健康跑,吸引3000多名跑步爱好者参加;在安徽池州举办的农民诗会,吸引农民诗人代表、朗诵家和当地群众上千人……从“村BA”到“村超”,从“村越”到“村K”“村咖”,“村字号”文化体育活动成为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弘扬正能量的重要阵地,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带动群众走上舞台、看台,培育向上向善、诚实守信的好风气。
“村”意暖,以文惠民新实践。文化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要素。从乡村博物馆到美术馆、音乐会,活力四射的乡村文体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舞台为农民而建,农民是主角、主演、主力,优秀的乡村文化能够提振精气神,增强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为人民群众打造更多颜值高、内容多、服务新的“文化客厅”,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更好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村村有IP,个个有特色,文化脉动、幸福生活、乡村活力……就藏在一个个接地气、热乎乎的“村字号”里。
“村”味浓,以文兴业新亮点。“村BA”“村运动会”“村跑”等乡村文体活动竞相绽放,一批批接地气、聚人气的“村字头”IP频频亮相,一场场融合农耕文化与文体娱乐休闲的系列活动烹制出一道道“农文旅大餐”,成为了推动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的新风口。当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当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村字号”让乡村资源“活”了起来。接地气、冒热气、带露珠的“村字号”,把活动办在村里、把资源引入村里、把消费留在村里,让“村字号”IP成为乡村发展的新质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一场场“村味”活动,绘就一幅幅“振兴”画卷。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村字号”有声有色、出圈出彩,成为群众才艺大舞台、特色文化大秀场、文旅融合大平台,助推文明乡风吹进千家万户。农民广泛参与,自导自演、自主管理、自我提升,在活动过程中增强村庄的凝聚力,展现新时代农民积极向上、团结奋发的精神风貌。(高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