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的镜头聚焦基层,在“江河湖海交响”的江苏,一幅以水为底色、以青春为主角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这场跨越地域与领域的思政实践活动,不仅以鲜活案例诠释“青春与时代同频”的深刻内涵,更让无数青年在水乡大地的奋斗中找到“强国有我”的行动坐标。
水育根基,青春以创新为犁深耕产业沃土,筑牢强国兴农之基。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产业,产业兴旺的关键在创新。江苏青年深谙“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包容智慧,更秉持“敢为天下先”的创新锐气,让水乡传统产业在迭代升级中焕发新生。从里下河平原的“鱼菜共生”生态大棚到太湖之滨的智慧养殖基地,青年新农人不再局限于“靠水吃水”的传统逻辑,而是以科技为翼重构农业生产体系。他们带着高校实验室的技术成果扎根田间,用水质传感器替代经验判断,用物联网系统实现精准管控,让“水乡粮仓”升级为“智慧农场”,让“水中珍宝”成为高端市场的抢手货。在“头雁”项目等培育计划的赋能下,更多青年从“单打独斗”成长为“团队领航”,带动农户形成从育苗到加工、从电商到物流的完整产业链,让每一滴清水都流淌出“农业强”的坚实力量。这种以创新激活产业的实践,正是思政课上“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生动诠释。
水蕴文脉,青春以创意为笔传承水乡文明,厚植强国铸魂之脉。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水乡文化更是江苏乡村的精神标识。江苏青年以敬畏之心守护水脉文脉,用青春创意让传统与现代共振。在秦淮河畔的古村落,青年文创团队深挖“桨声灯影”里的历史故事,将非遗技艺转化为潮流文创;在大运河沿线的古镇,返乡青年活化老码头资源,打造“水上课堂”让孩子们读懂运河强国史。他们不像前辈那样仅作“守护者”,更化身“传播者”,用短视频记录水乡变迁,用直播展现非遗魅力,让“小桥流水人家”的意象成为承载文化自信的符号。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人生为一大事来,应当做一大事去”,江苏青年以文化传承为“大事”,让水乡文明在创新表达中生生不息,为强国征程注入深厚的文化力量,这正是思政教育中“文化自信”最鲜活的体现。
水润民生,青春以担当为舟摆渡共同富裕,凝聚强国聚力之魂。“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乡村振兴的最终落点是共同富裕。江苏青年以水的“润万物而无声”为榜样,在基层一线书写“我将无我 不负人民”的担当答卷。从苏北水乡的“归雁”青年带着技术返乡创办合作社,带动乡亲们种出“致富果”,到苏南河畔的大学生村官牵头整治河道、打造生态廊道,让“生态颜值”变“经济产值”,青年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破解难题。他们主动接下“烫手山芋”,耐心化解环境整治中的矛盾纠纷,用心搭建农户与市场的沟通桥梁,让发展成果如流水般浸润每个家庭。在江苏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的感召下,越来越多青年选择奔赴基层,他们的身影出现在田间地头、村口巷尾,用青春汗水浇灌共富之花,让“农民富”的图景在水乡大地徐徐铺展,践行了思政课上“服务人民、奉献国家”的青春承诺。
当青春的脚步与水乡的脉搏同频,当个人的奋斗与强国的梦想同向,江苏的千年水脉必将奏响更激昂的奋进之歌。更多青年将在这片沃土上读懂“乡村兴则国家兴”的深刻内涵,以“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坚定、“宝剑锋从磨砺出”的执着、“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毅,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用实际行动书写“强国有我”的时代华章。(孙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