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青春华章丨循水而行,探寻水韵江苏里的青春答卷

  近日,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采访采风活动在南京启动,60多位来自中央新闻网站以及新媒体平台、全国主要省级新闻网站及商业网站的骨干网评员、记者以及网络主播循着水脉启程,分三路走遍江苏全境,在一处处与水共生的地标里,读懂江苏“依水而生、缘水而兴、因水而美”的深层密码,也见证着青春力量如何在治水、护水、兴水的实践中绽放光芒。

  作为我国唯一同时坐拥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江苏的水利故事从来不是零散的片段,而是一部贯穿古今、融通生态与发展的厚重篇章。从传统河工技艺的传承,到智慧水利、数字孪生技术的创新应用,“水”不仅塑造了江苏的地理风貌,更成为支撑这片土地生生不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脉,也孕育着一代代水利人“治水兴邦”的精神基因。

  江苏的水利遗产从不是静止的古迹。在传统水利保护领域上,坚持“活态传承”与“古今交融”的核心路径,才能有效激活千年水利遗产价值。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便是最佳例证。刚入选2025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它,自三国孙吴赤乌二年(239年)诞生起,近1800年来始终服务民生。在担当秦淮河上游重要的防洪调蓄枢纽的同时,句容市持续推进系列基础工程。如今,当代的赤山湖灌溉工程更变身国家湿地公园、水利风景区,形成“湖面广阔、河流环绕、滩涂交织、岛屿点缀”的天然与人工湿地相互依存的格局。这种“让遗产活起来”的保护模式,不仅筑牢了水韵江苏的水利文化根基,更让跨越千年的治水智慧成为支撑现代流域治理的重要力量,彰显出传统与现代共生的可持续治理成效。

  一直以来,“系统施治、久久为功”都是推动流域生态修复的关键所在。随着江苏在长江生态保护上的持续发力,“一江碧水两岸绿”的愿景从理念落地为实景,流域生态成为支撑区域发展的绿色底色,更为水韵江苏注入了可持续的生态活力。在生态移民、退渔还湿、岸线修复等举措的推进下,南京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焕发了新的活力,湿地率从39.98%跃升至69.91%,生物种类增至1937种,长江江豚数量翻倍。

  除了藏着生态守护的实践,这片土地上也承载着水利教育的薪火。恰逢建校110周年的河海大学,更是江苏水利人才与智慧的“孵化器”,从百年前的“治水兴邦”初心,到如今智慧水利的科研突破,一代代学子用实践诠释“水育人”的深层内涵;就连浦口火车站的百年站台,也在江风中串联起“水脉”里的历史记忆,让这里的“水故事”兼具生态温度与文化厚度。

  科技赋能是江苏现代水环境治理的鲜明底色,更是推动水环境治理实现质效提升的核心手段。无锡太湖之畔的“太湖之光”清淤平台,便书写了科技护水的新篇章。作为世界首创的水上全工艺智能绿色一体化清淤平台,它融合清淤、压滤、固化、尾水处理功能,既破解了常规清淤占用陆地资源的难题,更交出单日清淤能力高达8000立方米的亮眼答卷。这不仅是太湖生态治理的生动实践,更彰显了水韵江苏的创新引领力,为我国水环境治理的技术升级与产业革新提供了关键支撑。

  当采访团的脚步循着水脉铺展,江苏水利的多面魅力也渐渐清晰。他们用镜头和笔,刻画出了“水韵江苏”崭新篇章。近年来,江苏正是以生态守护、遗产活化、科技赋能的多元路径,让水利事业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个人与国家的纽带。不管是生态守护的执着、历史传承的坚守,还是科技创新的突破,都是“爱国、青春、奋斗、水利”的生动演绎。以水为媒,让青春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发光;以行践知,让奋斗成为写时代华章的最好笔墨,共同织就中国式现代化动人图景。(陈橘)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