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青春华章丨荔枝网评:以担当为笔 书写时代华章

特约评论员/刘艳

当青春热血浸润洪泽湖的堤岸,当个人理想汇入京杭大运河的碧波,属于江苏的水脉青春,正沿着长江、淮河的脉络生长。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采访采风活动聚焦江苏,透过13地市的水利图景,我们看见的不仅是江淮河湖织就的水网,更是一代代江苏青年用担当镌刻的治水史诗。

江苏的发展史,离不开与水共生的治水史。每一段治水历程里,都闪耀着青年的身影。在淮安,1949年至1985年间,涟水共开展了32期大型水利工程,累计投入劳动工日达412.483人次,让千年水道重焕生机;在徐州,当年的青年建设者们肩扛手挑,在微山湖西岸筑起防洪大堤,用“人定胜天”的信念守护苏北平原。这些藏在运河砖石、防洪大堤里的青春故事,早已超越工程本身,成为江苏水利的精神坐标,诉说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担当。在水网密布、河湖众多的江苏,不胜枚举的治水历史从不是尘封的过往,而是滋养当下江苏青年担当的深厚土壤。

江苏水利的生态实践,为担当注入全新内涵。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江苏13地市的水利建设早已跳出“防洪排涝”的单一维度,迈入人水和谐的全新境界。在南京,青年科研团队扎根长江岸线,研发生态护岸技术,让扬子江畔的滩涂重新长满芦苇,成为江豚嬉戏的家园;太湖宜兴水域上,年轻人用“太湖之光”作业平台的“黑科技”为生态修复注入新活力,把淤泥压缩成泥饼,再烧制成砖用于市政建设;盐城的黄海湿地,青年志愿者们沿着海岸线种植碱蓬,守护着候鸟的迁徙通道。这种青春担当,褪去了传统治水的“征服”底色,成为兼具科技含量与生态关怀的创造性劳动,而这份绿色转型中的创新担当,正奏响江苏水脉在新时代的强音。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江苏水利承载的思想智慧,成为青年担当的深沉精神滋养。在扬州,古运河畔的青年讲解员们日复一日讲述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故事,让“输水先输情”的理念传遍四方;泰州引江河的管理站里,年轻技术员们24小时值守,确保每一方长江水精准输送到里下河地区,滋养万亩良田。他们的付出藏于幕后,功绩却化作千里安澜、万家清泉,于无声处滋养人间。这种默默守护的特质,与江苏青年低调务实、埋头苦干的品格高度契合,也让青春的奋斗超越了个人成就的局限,升华为更开阔的人生境界。

当我们赞叹盐城宋公堤的雄伟壮丽、苏州古运河的秀美风光时,更应读懂堤岸中凝结的责任担当,水道里流淌的青春岁月。水利,这一贯穿江苏古今的命脉,正是解读水脉上青春华章的最佳注脚。

水脉映青春,担当著华章。这片土地上的水脉故事,是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的交汇,是个人价值与社会担当的统一。展望未来,江苏“幸福河湖”建设,仍需一代代青年接续奋斗,书写更壮阔的时代答卷。(刘艳)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