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于烟火中扎根,在乡土里探寻基层工作“真谛”

“以后,他们的世界不再只有大山”。近日,河南姑娘李福贵自掏腰包2万元,带着村里46名老人走出大山,前往郑州旅游,这一善举如同一股暖流,温暖无数人的心田。这个27岁的姑娘,用一辆货车满载着希望,用一部手机记录着温暖,用一场旅行守护着梦想。

她的视频里没有滤镜,没有剧本,只有帮独居老人晒麦子时扬起的麦浪,以及被网友称为“大型认亲现场”的温情互动。当流量裹挟着无数网红走向精致化、剧本化时,这个姑娘用最朴素的生存哲学,给基层干部上了一堂生动的“实践课”。

李福贵的“生意经”简单得近乎原始,挨家挨户扯着嗓子喊“打豆腐嘞”,遇到腿脚不便的老人,宁可绕路也要捎上米面粮油。有人笑她“不会算账”,可正是这份“绕路”的善意,让她的小货车成了村民心中的“移动服务站”。这看似平凡的举动,实则蕴含着基层工作的至理:脚底沾泥的“笨功夫”,才是基层工作的“基本功”。把“调研”融入生活的日常,在与村民们拉家常的过程中,才能听到最真实的声音,洞察最真切的实情。每天穿梭于村落之间,与村民们朝夕相伴,村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户人家的情况才能了如指掌。如此,基层工作才能有的放矢,真正做到精准施策、为民解忧。

她的视频评论区里常出现这样的留言:“这个老人是我姥姥,下次路过帮我打个电话吧。”当她带着天安门幕布为老人们拍照时,镜头里定格的不仅是笑脸,更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基层工作也绝非简单的“任务打卡”,它需要基层干部像李福贵一样,拥有将心比心的心的“共情力”。只有真正站在群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把政策转化为有温度的服务,让群众感受到关怀与温暖,从而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护与支持。

面对家庭重担,李福贵没有选择躺平,更难得的是,她敏锐抓住短视频风口,将送货过程变成乡村生活纪录片。这种“草根创新”精神,正是乡村振兴最需要的内生动力。基层是创新的沃土,群众是创新的源泉,无论是直播带货、开发农文旅项目等等,都是基层跨界创新的生动写实。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基层干部,可以带动一群人,影响一个村,甚至推动整个地区的乡村振兴。基层干部更应当成为这种创新精神的“催化剂”,结合自身特长和乡村实际,将农业、文化、旅游等元素融入乡村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正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基层工作的“真经”,藏在群众的眼神里、田间的泥土中、巷尾的路灯下,基层干部要把群众当亲人,把工作当日子过,在泥土里扎根,在烟火中生长。(淳声 姜瑶)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