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江苏无锡:全面解码城市基因,在“读城”中重新认识这座城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读出它的抱负。阅读老建筑、走读老地名、品读老字号,在江苏大地,一场“读城”行动已然开启。

  阅读城市的深层含义与终极目标,是以人文经济学的锐利目光,解剖城市的深层肌理,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支撑。江南名城无锡,如何以“读城”行动为契机,将灿烂厚重的文化记忆与丰富多元的社会资源转化为现代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

  读什么?全面解码城市基因


  读这里的山水,亦是读江南的文脉:长江的奔涌塑造了无锡开放的气度,大运河流淌千年续写着工商传奇,太湖的烟波浩渺滋养了吴地的诗情画意。从泰伯奔吴开启的江南文明序章,到近代民族工商业在此发轫;从“米布丝钱”四大码头的历史盛景,到如今物联网、生物医药等六大超2000亿元产业集群的崛起——无锡本身就是一部厚重的人文经济学巨著。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也是城市文化的物质载体。在无锡,泰伯庙、寄畅园、东林书院等众多历史建筑承载着这座城市数千年的记忆。地名是城市的符号,也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无锡地名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商贸文化、地理特色和人文故事。老字号是城市商业文化的代表,也是传统技艺和品牌价值的传承者。在无锡,王兴记、惠山泥人等老字号和非遗项目,不仅是市井烟火里的记忆,更是闪亮的城市文化名片。


  于是,人们发现,无锡,这本异常厚重的书,每一页皆可读。

  读有形之书:可以是梅里遗址的文明印迹,可以是清名桥“江南水弄堂”的桨声灯影,可以是江南园林的雅致诗意,可以是荣巷古镇里民族工商业的不凡印记,也可以是茂新面粉厂旧址等工业遗产的沧桑筋骨;还可以是惠山泥人手捏戏文演绎的指尖传奇,可以是一把紫砂壶里沉淀的岁月绵长,可以是一件无锡精微绣中的丈山尺树、寸马豆人,抑或是那二胡带来的温润质感以及琴与弓传递出的如泣如诉的深情……

  读无形之书:从“泰伯三让”中,感受吴文化至德精神的深远影响;从“拣尽寒枝不肯栖”的诗句中,领略江南风骨的坚韧不摧;东林书院“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家国情怀,钱氏“一门六院士”的崇文重教之风,还有“朝碧海而暮苍梧”的霞客精神,都在这里得以孕育;无锡还承载着“实业报国”的担当精神,字里行间镌刻着“经世致用、义利双行”的锡商精神,“四千四万”精神更成为激励人心的奋进力量。

  在阅读无锡的过程中,人们亦读出了时代之变:产业园区内生产线一派繁忙,物联网小镇的科技脉动强劲有力,海归人才社区充满创新活力;太湖上吹来的风格外清新,运河沿线处处是景,百宅百院里更有读不完的古往今来;在无锡,优质高中不断扩容,看病就医更加便捷,惠老食堂的每一餐都流淌着温情……这些热力图景与生活中的小确幸,皆跃然眼前。

  怎么读?多维解锁发展密码


  略读之后人们发现,无锡,值得精读。怎么读?需要我们调动全身感官与思维,沿着历史的轴线与空间的经纬,进行一场深度的城市探索。

  可以是“走读”,让时空层叠。千年运河,是流动的文化、活着的遗产,也是正在书写的历史。在“沿着运河读中国”(江苏段)阅读推广活动优秀案例中,无锡报送的案例“‘舟’游江南水弄堂”成功入选。无锡市图书馆以《无锡运河志》为引,邀请该书作者、文史专家郁有满,带领读者从培南小学出发,一路讲述伯渎桥、清名桥、大公桥、书码头的故事,以“行走+行舟”的方式,共同阅读大运河这本书,寻访其中的璀璨人文。

  这场文化走读活动还发布了“水韵潆洄”“吴韵探源”“古韵流芳”3条“沿着运河读中国”无锡阅游线路,涵盖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梅里古镇、惠山古镇等地,带领大家在走读中充分领略大运河无锡段的旖旎风光,触摸“枕河而居”的江南肌理与工商遗存,体会“一斗米一尺布”如何奠定江南富庶的根基,感知从农耕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的壮阔转型。

  可以是“研读”,寻找精神图谱。漫步东林书院,不时能听到琅琅书声。循声穿过厅堂、曲廊,只见身着汉服的孩子们正高声诵读国学经典。秉承“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治学精神,如今,“琅琅读书在东林”青少年经典诵读班已走过20多个春秋,数万名青少年通过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的熏陶,在心中种下了家国情怀的种子,也对尊师重道、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等文化内涵有了更深感悟。

  在阿炳故居听一曲民乐演奏,了解无锡在中国民乐史上的重要地位;在钱锺书故居翻看《围城》《我们仨》,走近文坛伉俪的人生轨迹,品读两位先生的温情往事;在薛福成故居参观“江南第一豪宅”,探寻无锡园林建筑的匠心独具;荣德生旧居、荣毅仁纪念馆里,蕴藏着无锡因工商业而崛起的奋斗史诗、无锡人以实业报国的雄心壮志……研读一座座名人故居,这座城市也变得更加鲜活和立体。

  可以是“品读”,发现生活美学。白天就去运河艺术公园,园内巧妙设置了艺术雕塑区、休闲运动区、亲子互动区三大功能分区,融合运河文化元素与当代艺术表达,演绎着枕河人家的诗意生活;晚上相约南尖公园“有园人”夜市,这里汇聚了近百家原创设计、艺术文创、美食轻食摊位,还有音乐现场、露天电影。作为横跨古运河与京杭运河的“双河公园”、见证无锡民族工商业辉煌的港区码头,这片城市绿洲正成为无锡夜经济的新地标。

  品读城市的生活美学,还可以从品读我们身边的生活开始。复兴路、健康路焕然一新,行道树挂起了装饰灯,地砖上印有无锡特色美食图案,网红咖啡店和美食铺鳞次栉比;打卡曹张新村、稻香片区,挨个品尝街头小吃,体验“15分钟生活圈”的锡式烟火气;“钟书房”遍布城乡,小型图书馆随处可见,这些城市书房兼具颜值与内涵,成为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

  读下去,系统转化未来动能


  “读城”的终极价值,在于将认知转化为发展的动能,让城市独特的文化IP成为驱动未来的强大引擎。

  这需要系统梳理“阅读”成果,将历史文化记忆、山水人文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应用,进而不断提升城市这本大书的可读性,吸引更多人读下去。专家指出,以文旅融合赋能经济发展为例,要实现“流量”向“留量”“产值”的跃升,关键在于场景活化与内容创新。借鉴拈花湾“无中生有”打造现象级文旅目的地的成功模式,运河艺术公园、阖闾城遗址等资源都值得深度开发,将其打造为“可沉浸、可体验、可带走”的文化叙事空间。

  专家建议,不妨以“泰伯奔吴”这一重大文化源头为核心,在梅里遗址博物馆基础上开发互动式考古体验项目,让历史不但可读,更可触摸。在推动工业遗产的再生方面,可以将旧厂房、老车间转型为时尚秀场、先锋艺术空间或开放式创新工场,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可以策划“跟着名家读无锡”深度Citywalk产品,邀请文化学者、知名院士、企业家担任“领读者”或文化向导,提升活动的知识含量与吸引力。与此同时,要积极拥抱科技手段,运用AR/VR技术在古迹现场复原历史场景,利用GIS热力图等大数据工具动态优化Citywalk路线,打造虚实融合的“无锡人文经济数字导览图”,为游客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读城”体验。

  在“读城”行动中,也要注重分众阅读,提升不同人群对城市的认知度,加深他们对城市的感情。对于一般游客,在文博场馆和旅游景区的线路中,可以融入锡剧欣赏体验、紫砂陶艺手作、古运河主题夜游、本土美食寻味等特色场景,让其充分领略无锡独特的人文氛围与生活美学,感受这座江南水乡的与众不同。对于新市民群体,可以精心设计“城市探秘”“本土文化解码”等主题的深度“读城”活动,帮助他们穿透“水泥森林”的疏离感,在升腾的市井烟火气里,找到深层次的文化认同与精神归属感。对于大学生等青年群体,可以将“读城”的视野延伸至物联网、集成电路、低空经济等前沿产业园区和创新平台,直观展示无锡“465”现代产业集群的雄厚实力与“5+X”未来产业体系的广阔前景,让青年才俊看到,无锡是其专业知识与职业理想得以施展、绽放的沃土。

  “读城”,是对城市生命体进行的一次全方位的透视与价值重估。它致力于将绵延千年的历史文脉,转化为滋养现代城市文明的源头活水;将丰富的文化符号与精神标识,淬炼为具有无限价值的经济符号;将独特的城市气质与集体品格,内化为吸引全球人才、汇聚高端要素的强大向心力与凝聚力。

  无锡正以“读城”为钥匙,一点点解开一座城的精神密码与运行逻辑,用不断积累的核心竞争力,去努力推开未来之门。(韩玲、张月)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