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郭元鹏
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看江苏,铁路作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正以强劲的速度重塑江淮大地的发展格局。从高铁项目建设的如火如荼,到“高铁+”模式催生的生活新样态,再到客货流数据折射的经济活力,“轨道上的江苏”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联通,更是发展动能的聚合与民生福祉的延伸,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建设加速度,筑牢发展的“钢铁基石”。基础设施的硬度,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江苏铁路上半年完成建设投资350亿元,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超半”的亮眼成绩,背后是一个个重点工程的“拔节生长”,彰显着交通强国建设的“江苏担当”。
在沪渝蓉高铁崇启公铁大桥的施工现场,千余名建设者日夜奋战,4号主塔距封顶仅剩20米,总体施工进度突破75%,这座连接南北的交通枢纽即将迎来关键节点;宁淮城际铁路跨滁河矮塔斜拉桥作为全线技术含量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控制性工程,下部结构施工已完成近九成,为年底前全面收官奠定基础;被誉为“中国城市高铁第一隧”的通苏嘉甬高铁苏州东隧道,盾构机稳步掘进超5500米,向着2026年贯通目标全力冲刺……从跨江大桥到地下隧道,从桩基承台到连续梁体,江苏铁路建设者以“毫米级”的精度把控和“超计划”的推进速度,编织起一张覆盖全省、辐射长三角的钢铁网络。
这些工程的意义远不止于“通车里程”的增加。沪渝蓉高铁将强化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联系,宁淮城际铁路将实现南京与淮安1小时通达,通苏嘉甬高铁将串联起长三角南北向重要城市节点。当这些“动脉”贯通,江苏“1小时交通圈”的范围将持续扩大,资源要素的流动效率将大幅提升,为产业布局优化、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坚实的交通支撑。
功能多元化,激活民生的“幸福密码”。铁路的价值,既体现在“大动脉”的运输效能上,更渗透在百姓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江苏以“高铁+”为纽带,将交通功能与文化、体育、旅游等民生需求深度融合,让铁路成为连接“诗与远方”的幸福通道。
“高铁+苏超”的创新实践,让足球激情成为城市间文化交流的纽带。长三角首趟“苏超”球迷专列从南京启程后,10余对专列累计运送球迷近2万人次,无锡籍乘务员的乡音服务、“一站式”观赛套餐,让跨城观赛从“长途跋涉”变为“说走就走的旅行”。
“高铁+文旅”的融合则让“诗与远方”触手可及。今年上半年,江苏铁路累计开行旅客列车超27万列,日均1516列,5月1日单日开行量创1820列的历史新高。从春运的阖家团圆到春游的踏青赏景,从清明的追思祭祖到端午的民俗体验,高铁网络以“一日一图”的灵活调度,精准对接群众出行需求。当铁路从“走得了”向“走得好”升级,民生幸福的“获得感”便有了更坚实的依托。
发展协同化,构建区域的“联动引擎”。铁路网络的密集,不仅改变着地理空间的距离,更重塑着区域经济的版图。江苏以铁路为骨架,推动要素流动、产业协同、市场融合,让“轨道上的江苏”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点。
江苏铁路的“流量”正转化为经济的“增量”。高铁网络的完善,让苏南的先进制造业、苏中苏北的特色产业得以更高效地对接市场,企业布局有了更多选择,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持续增强。人员的流动必然带来消费的活跃,而消费的活跃又将反哺城市服务业发展,形成“交通便利—人气聚集—经济繁荣”的良性循环。
从更深层看,江苏铁路的发展是长三角一体化的缩影。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江苏通过铁路网络强化与上海、浙江、安徽等周边地区的联系,推动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跨区域流动,在更大范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当“轨道上的江苏”与“轨道上的长三角”无缝衔接,区域协同发展的动能将更加强劲,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从建设工地的机器轰鸣到高铁列车的风驰电掣,从球迷专列的欢声笑语到旅游出行的便捷舒适,“轨道上的江苏”正以多元价值诠释着交通的意义。它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钢铁长龙”,更是承载着发展希望、民生期待的“幸福通道”。随着更多铁路项目的建成通车,江苏将以更畅通的脉络、更开放的姿态,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全速前行。(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