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深读|“引才热”后的发展脉动:竞逐“人才局”,赢下“未来棋”

“引才热”下各地政策不断加码,以差异化策略找准各自优势赛道——

竞逐“人才局”,赢下“未来棋”

广东启动“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规模、力度堪称“史上最强”;北京经开区推出组合拳,解决应届毕业生北漂住宿困难,在北京全市范围内尚属首次;苏州两个月内连续出台“AI人才九条”和青年人才新政……

今年以来,全国已有超20个城市发布人才新政,涵盖购房补贴、创新创业扶持等全维度福利包,政策工具箱迭代速度远超往年。一个明显趋势是,当下城市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展开,尤其是青年科技人才。目光落到江苏,各地拿出了哪些新举措,呈现哪些新特点?透过这些人才新政又能触摸地方发展的何种脉动?记者进行了探访。



新招频出,人才政策工具箱不断进化

“人才购房补贴、人才房票2.0、‘房+车组合礼包’三种任选其一,只要符合条件都欢迎申报。”4月18日上午,张家港市人才“安居畅行”政策包刚刚发布不久,当地人才服务部门便不断涌入咨询电话。

清华大学医学院博士后梁健霖,是众多咨询人才中的一位。“这样的组合力度形式新颖,也很契合我的需求。”梁健霖从事生物医药创新研究,为给项目寻找合适的转化地,他多次奔波于武汉、成都等地。为何青睐这里?“看政策力度和城市氛围,进行了综合评判。”他告诉记者,正式和张家港人才部门见面前,他已通过当地人才办新开发的微信小程序“港才通”人才政策计算器,把张家港市级层面人才政策了解得清清楚楚,期待不虚此行。

人才往什么地方流动,是一个“用脚投票”的博弈和选择过程,有自己的成本收益分析。促使他们作出关键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当地的各类人才政策。

当下,各种人才政策内涵愈来愈丰富。从一线城市到中小城市,从沿海发达地区到内陆新兴区域,都在下大力气吸引人才。寻常之中看变化,透过一纸政策,可以窥见城市引才思路正在发生明显转变。

“过去更多是‘拼补贴’‘比户口’,如今则更强调‘拼环境’‘造生态’。”智联招聘人才与就业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朱明长期从事人才工作研究,他认为,以新一轮人才竞争为窗口,不难发现城市在强调政策吸引力的同时,更趋于理性。“从引才方向看,更侧重服务城市产业升级和未来发展方向,面向国内外引进科技创新人才。”朱明举例,广东“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首期募集的60多万个优质岗位中,半导体、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岗位占比超七成。上海则提出,加大超常规的快速引才力度,用好“伯乐”机制,放眼全球引进顶尖人才等。

传统“大水漫灌”式政策可能适用于所有人才,但存在精准度和吸引力不强的弊端。如今,不少城市聚焦产业发展,在细分领域抢抓先机。比如,南京先后制定出台“人才强市25条”和“重点产业人才7策”,面对当前人工智能新风口,研究起草支持人工智能人才发展等相关政策。从出台首个专门支持高校揽才的政策《关于支持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加速引进高端创新人才的若干意见》,再到最新出台的“AI人才九条”,苏州在细分领域政策亮眼。

在新一轮产业转型浪潮下,拥有什么样的人才,就意味着拥有什么样的未来。“杭州六小龙”的出圈,带来创新“鲶鱼效应”,也让各个城市深刻认识到青年创业人才的价值。新一轮“引才比拼”中,各地除了开出优厚条件外,还重点增强创新创业板块的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青年人创新创业的支持及补贴,加码平台载体和资金配套力度,让年轻人能够“大展拳脚”。



因时谋动,揽才新政折射发展新动向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加快产业升级与新质生产力培育,是这一轮城市“引才PK”背后的核心逻辑,折射出各地聚焦产业布局、争相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的谋与动。

苏州路线清晰,提出打造金字塔人才矩阵,锚定“三年新增百万人才”目标,安排部署“高端人才领航”“产业人才支撑”“青年人才集聚”“人才生态创优”4项具体行动,着力完善高素质人才引育机制,梯次提供相应政策支持。“在刚刚推出的‘苏州人才9条’制定过程中,我们坚持‘青年人来定青年人的政策’,先后召开6次青年人才座谈会,专门邀请青年人才代表参与研讨,让政策更加符合青年所需。”苏州市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说。

南京则聚焦市域内近百名院士、过百万在校大学生的“双百”人才资源,紧扣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任务,构建一整套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工作体系。在产业方向上,成立人工智能(含软件)、机器人、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通信4个重点产业推进专班,人才政策、服务保障向重点产业倾斜。在平台支撑上,用好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信息通信、生物医药2个分中心,出台专门政策,成立成果转化学院,建立高校院所、顶尖人才成果发现、验证、就地转化等机制。

无锡特色鲜明打好“市场化牌”,在引才工作的市场化实践方面持续创新探索。去年下半年以来,无锡已出台《关于更大力度支持优秀青年人才来锡发展的十项措施》等十余条引才工作配套政策。“我们以实施机制创新提效、人才队伍提档、平台载体提级等行动为抓手,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无锡市委组织部人才处处长袁晓雷介绍。

“相较于南京、苏州、无锡等万亿城市而言,一些‘腰部城市’如果能更加紧密结合城市发展阶段、特色,在引才政策上聚焦青年等重点群体,效果可能更好。”朱明曾多次参与城市人才政策前期调研和起草制定过程,他关注到,盐城在原有“黄海明珠人才计划”基础上,优化出台了2.0版本,持续加大对产业人才和科创平台聚才的支持力度、向用人主体的授权力度、对青年人才的关注力度,其中不少政策为盐城首创。

泰州人才政策通过“产业定方向、需求定靶点、政策定杠杆”,实现人才引育与产业升级的深度绑定。比如,围绕做强大健康产业,专门设置“113计划”生物医药人才专项政策,最高给予2000万元项目奖补,特别优秀的,可以“一事一议”确定资助金额。构建人才发展全周期支持链,完善“面试补贴—留泰专项补贴—购房券”梯度激励政策。“通过‘产业—人才—政策’的精准适配,既避免‘重量轻质’的资源错配,又为城市产业能级跃迁提供了核心支撑。”泰州市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说。



久久为功,因地制宜差异化引进人才

热潮之下也需冷思。要看到的是,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对人才的吸引力也自然不同,不能盲目攀比,而更需要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和发展需求差异化引进人才,在服务全国大局中形成合力。同时,用尽心思挖来的人才最终能否留下、派上用场,都考验着一座城市的智慧和温度。

“不唯数量,不唯帽子、头衔,因地制宜做好人才引进,这是发展新阶段新需求之下城市应当具备的眼界。”南京市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引进过程中,南京重点关注本地用人单位在找什么人才、国家战略亟需什么人才,以及当前和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规模。坚持才尽其用,在制定引才政策同时,搭建人才发挥价值的舞台,如“一室一策”支持紫金山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以及EDA、第三代半导体、高性能膜材料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探索“人才攻关联合体”新型科研组织方式,助力人才发挥更大价值。

“人才竞争是一场城市的‘排位赛’,面对竞争和挑战,只有创新政策才能吸引人才、创造条件才能用好人才、创优环境才能留住人才。”盐城市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谈到,盐城聚焦绿色低碳、海洋经济,坚持一手抓载体建设,一手抓人才引育,努力形成错位竞争、差异化发展人才格局。同时创新设立人才发展基金,鼓励青年人才提升学历层次、加强理论研究、开展创新实践。实施青年科技人才托举行动,首批在全市范围内选拔和培养了50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透过各地不断推陈出新的人才政策,能够看到可喜的改变:从虹吸对抗到互补共赢,引才的深层次目标,愈来愈指向让所有人才都能“人尽其才”,从而推动区域乃至国家的高质量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江苏各个城市积极对接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重要城市,持续扩大“朋友圈”的做法可圈可点,是推动人才工作由“争”和“抢”向“接”和“融”转变,主动强化城市和区域间的人才交流,畅通人才流动渠道的有益探索,将以更多新模式拓展人才发展新空间。

“政策最终要形成稳定的机制,才能长久地发挥作用。”在省社科院社会政策所所长、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春龙看来,城市需要保持战略定力,人才政策实施有周期、见效看长远,在政策方向正确前提下,必须坚持长期主义,久久为功抓好政策的落地落实见效,切忌反复调整政策方向,或仓促出台发展适配性、需求时效性不强的人才政策,造成政策资源浪费。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林元沁 见习记者 陈祉樾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