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农田建设的黄金期,连日来,各地抢抓工期加快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进度,确保粮田旱涝保收、稳产增产。
荔枝新闻中心记者郝朦说:“这里是宿迁泗洪的大楼街道,这两天趁着天气晴好,这里农田的防渗渠工程正在加速建设,力争在水稻插秧前全面投用。从之前的土渠升级为如今的防渗渠,农田的上水和灌溉效率将会更高。”
对于粮食种植来说,土渠和防渗渠到底有什么不同,一直跟土地打交道的种粮大户许益深有感触。最近,包括自己承包田在内的5000亩农田正在进行“高标准”的改造提升。老许告诉记者,以前土渠环绕,上水灌溉那是一个“人急水不急”,土渠内各种裂口要先被浸透完,“喝饱”了水,剩下的水才能慢慢地流到田里。如今,项目方V字型开挖沟渠,并浇筑上混凝土一次成型,将大大提升粮食种植的灌溉效率。
宿迁市泗洪县大楼街道种粮大户许益说:“现在看着开心啊,现在水泥渠修好了,早上水,发芽早长一天,早分蘖,早成熟,产量肯定比以前更好的。”
宿迁市泗洪县大楼街道高标准农田项目负责人周小学说:“防渗渠大概在4300米,4月底全面结束,在农户种水稻用水之前,他们可以都全部使用上。”
记者从江苏省农业农村厅获悉,去年以来,江苏省对211万亩高标准农田进行沟渠、泵站、路网等改造提升,另有87万亩农田由小田、低产田,新建升级为“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眼下,298万亩农田建设项目正抢抓工期、加快项目建设扫尾,力争在今年夏种前投入使用。即将投用的农田项目不仅能有效补齐沟渠、路桥的短板,而且还新增了一批现代化的科技装备,来提升粮食稳产增产能力。在淮安涟水的涟城街道,当地一处900亩的农田建设项目刚刚竣工,108个智能化光伏排灌设备正式投用。新设备搭配智慧农田管控云平台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分析农田内部缺水状况和排水需求。农户不用到田头,就可以远程通过手机或电脑调整闸门,精准上水灌溉或排涝排渍。
淮安市涟水县盐淮家庭农场负责人郭伟说:“之前像我们这一片的几百亩耕地的话,需要4到5个人。但是现在完全可以解放双手,4-5个人的工作量,我一个人就可以完成,一年的话,大概能每亩地增收150到200元。”
淮安市涟水县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科负责人成大伟说:“后期我们将根据我们的田间苗情,根据土壤墒情、气象预报等一系列的数据进行一个研判,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方案,然后进行无人化管理。下一步,我们将通过两年到三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将面域范围内信息化水平智能化水平进一步进行提高,做到高标准农田稳产增产。”
据了解,目前,全省永久基本农田中,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4401万亩,占比82%。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记者/郝朦 俞铭义 周雷 供片台/宿迁台 淮安台 编辑/王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