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废景区”“无废工厂”“无废学校”等纷纷出现,“无废”理念已渗透进南京市民生活
一杯“零碳”咖啡看“无废城市”建设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杜莹
3月30日,第三个“国际无废日”如约而至。当天下午,在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本土物种保育区的“零碳”咖啡机前,游客周勤扫码购买了一杯“零碳”冰拿铁,屏幕上显示“你手上的这杯冰拿铁碳排放量约85克”。
千万别小瞧了一杯咖啡的碳排放量。记者获悉,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咖啡销量最大的国家,据测算,一杯普通咖啡的碳排放量约为495克,相当于一辆燃油车走1.8公里,相当于LED灯开300个小时,大概是一棵梭梭树三年能够吸收的所有二氧化碳的量。
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的“零碳”咖啡机。 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供图
那“零碳”咖啡是个什么概念?“其实零碳并不是完全没有碳排放,而是通过计算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放,设计出抵减‘碳足迹’的方案,减少碳排放,尽可能接近或达到零排放。”红山森林动物园宣传教育部科普教育员魏昭然说,“零碳”咖啡就是在这种理念下生产制作的咖啡,从原料选择到加工制作再到后期处理,都遵循减碳原则。
从咖啡豆到牛奶,再到咖啡渣,红山森林动物园的这台“零碳”咖啡机藏着不少“别别窍”。魏昭然介绍,首先,他们选择的是中国本地的优质咖啡豆,咖啡豆不用“远渡重洋”,交通碳排放大大减少。其次,选择已经“碳中和”的牛奶,碳排放进一步减少。最后,咖啡渣在本土区就地堆肥,相比填埋,这种方式更加环保,“就连这台咖啡机使用的电力都由小屋上方的光伏发电板供应,绿色能源,减碳又环保。”
作为南京首批“无废景区”,红山森林动物园还首创了“智能一体化卧式密闭发酵罐”。“我们将动物粪便和园林废弃物充分利用,生产出红山独家出品的动物粪便有机便便肥,用于动物园150亩动物饲料基地的土壤改良,实现生态自循环。”红山森林动物园园林管理部部长陈昌菊说。
“无废”建设不是指绝对不产生固体废物,而是尽最大可能实现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小、资源化利用充分、处置安全的目标。自“无废城市”的概念被提出后,“无废景区”“无废工厂”“无废学校”“无废园区”等也纷纷出现。
记者走访南京多个“无废景区”“无废校园”发现,这场关于“无废”的变革已从政策蓝图悄然渗透至市民的生活细节。从主动在景区买一杯“零碳”咖啡到校园环保教育的“润物无声”,从社区垃圾分类的“举手之劳”到街头巷尾的再生资源回收站,南京市民正以无数微小行动,共同解锁“无废”生活的新密码。
在南京河西外国语学校,小学生们将垃圾袋变成公主裙,快递纸箱变成帅气铠甲,这些生活中被遗弃的废旧物品迸发出新的活力。“为了培养学生的‘无废’理念,我们会通过一些班会课、跳蚤市场、专题活动等,教育学生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学校老师汤庆鹏介绍。
教育的影响正悄然反哺家庭。家长张燕坦言:“孩子每天监督家里垃圾分类,连奶奶都学会了用淘米水浇花。剩菜叶、果皮放进堆肥桶,加菌剂发酵两周,就是养花的天然肥料。”她指着自家阳台上郁郁葱葱的绿萝笑道。
自2022年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以来,南京一直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道路。南京市生态环境局污防处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近6000家危险废物产生单位纳入信息化系统,实行全生命周期监管,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了20%。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均达95%以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工作实现全覆盖。原生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提高了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