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中国记协
- 编辑:任红娟
- 时间:2025-02-18 21:01:58
以“守正创新
推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为主题的
中国新闻奖研讨活动
在福建福州举行
全国新闻界的媒体代表、专家学者
齐聚榕城
围绕精品力作创制与评选等议题
深入探讨行业经验与实践思考
研讨会嘉宾发言
细节满满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 刘思扬:
在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涌现出一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创意、有品质的优秀新闻作品。在第18届长江韬奋奖评选中,涌现出一批德才兼备、业务精湛、敬业奉献的优秀新闻工作者。要通过两奖评选,推动新闻媒体出作品、出人才,特别是推动新闻媒体重塑思维观念,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把握传播规律,构建科学有效评价体系;创新机制体制,推动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
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彦:
面对时代变化、技术变革,既要处变不惊,坚守党媒使命,坚持内容为王,把握“人”这一关键因素,更好发挥主流媒体定音鼓、风向标作用;又要以变应变,顺应媒体形态、技术手段、组织方式的变化,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培育新媒体领域新质生产力,与时俱进打造全媒体“特种兵”,不断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嘉宾主题发言
人民日报社研究部主任 田丽:
生动的现场要靠脚步去丈量,鲜活的故事要在行走中讲述。用鲜活个体的微观故事折射伟大时代的生动实践,把道理讲充分、讲透彻,进而激发共鸣、触发共情。荣获一等奖的作品《两名基层干部的“鸡毛信”》。2023年7、8月间,华北等地极端降雨过程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在河北省涞水县九龙镇,山上8个村庄、5000多名村民与外界失去联系。两名基层干部在暴雨和泥石流中徒步12小时、40公里确认群众安危,手写数封信件向镇党委政府传递灾情信息。身处抗洪救灾一线的人民日报记者了解情况后,奔赴300公里前往灾区,重走满是落石的送信路,找到洪水中保留下来的3封信件,将基层党员干部的动人故事带到大众视野。这些人民至上的奔赴与跋涉,是人民日报记者践行“四力”要求的生动写照。
新华社总编室副主任 徐壮志:
新华社强化政治统领,做好“第一工作”、坚守党性原则、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全面深化改革,强化制度赋能、丰富内容供给、打造“新华网红”;深化技术赋能,推动采编技术深度融合、实现AIGC视频常态化生产、完善技术使用规范;发力传播推广,坚持移动优先、形成“快”的机制、优化评价体系。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融合发展中心主任骆红秉:
要始终坚持思想引领,以思路创新、话语创新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坚持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平实务实、精准精确,持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坚持舆论引导精准有效,着力在争取人心、凝聚共识上下更大功夫;坚持敢于斗争、善于发声,奋力提升全球定调引领能力;进一步深化“思想+艺术+技术”融合传播,培育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
第18届长江韬奋奖获奖者重庆广电集团原台长管洪: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要狠抓内容创新,策划是前提、投入是保障、激励是动力;要抢抓平台焕新,打造上游新闻,推动都市报转型。建设国际传播中心,助力讲好中国故事。打造第1眼TV,探索广电转型新路径;要敢抓技术革新,运用技术推动新闻管理、新闻服务创新;要强化人才保障,既严格管理,又真心关爱、敢于担责,用心用情解决实际问题。
第18届长江韬奋奖获奖者福建广播影视集团融媒体资讯中心主任邓金木:
我们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实践:一是破旧立新,构建媒体融合新架构;二是创新模式,探索媒体融合新路径;三是深耕国际传播,拓展福建全球“声”量版图。媒体融合前行的道路挑战依旧,我们还要持续学习,向年轻人学习,向新技术学习。
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委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周勇:
在不同时代,舆论监督范式各异。舆论监督新格局中,媒体应把握好连接者、提问者、建设者三重角色,以共治实践书写新时代的媒体答卷。
下午
与会嘉宾在4个分会场
分别进行主题研讨
聚焦
“内容为王——增强主流舆论的穿透力”
“创新为要——提高主流媒体的传播力”
“平台为基——推进新型主流传播平台建设”
“格局重构——建设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等展开讨论
嘉宾一致认为
新闻舆论工作需要在
理念革新、形式创新、
内容提质、方法优化及技术赋能等方面持续发力
在守正创新中激发正能量、汇聚大能量
推动高质量发展
此次活动由中国记协国内部、福建省委宣传部主办,福建省记协、福建日报社、福州市委宣传部承办。中央有关单位、福建有关部门、各地新闻媒体代表及第34届中国新闻奖和第18届长江韬奋奖获奖代表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