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须珺
近日来,夜校这个自带年代感的名词在这个冬季出圈,各类课程的名额被“秒杀”,下班后上夜校的生活方式也在社交媒体中强势“出圈”,有的年轻人还“蹭”起老年大学。来自美团、大众点评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平台上“夜校”的搜索量同比增长980%,相关点评笔记评价数同比增长226%。夜校的火爆是社会回馈的一个良性循环信号。
夜校的火热折射着年轻人旺盛的文化生活需求,而夜校的多地开花则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年轻人旺盛求知需求、主动“沉”下去的决心。建设学习型社会,“平价知识”不可或缺,这是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培训之外的有益补充。
夜校缘何成为年轻人“新宠”?一方面价格亲民门槛低,且质量有保障。以上海市民艺术夜校课程为例,花500元学费,就能听非遗传承人、工艺大师等名家大咖授课12节,一节课差不多花费两杯奶茶的钱,可谓性价比“拉满”。不少年轻人坦言“为了快乐而学习”,用上夜校对冲工作焦虑、尝试较低成本在众多兴趣中“试错”、扩大社交圈子……另一方面,夜校离家近,更便民。无论是上海的市民夜校还是北京的老年大学,在各个区都有教学点。此外,双减政策下不少学科类培训转向成年人培训,市场需求之大可谓是一片“蓝海”,促进了夜校的规模发展。
夜校“一课难求”启示我们,建设学习型社会,不仅要关注“一老一少”,也应为中青年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填补空白。夜校机构要回应新时代产业工人继续教育需求,因需施教,更多地涉及管理类、素质类、文艺、技能类等细分市场。同时创新课程模式,除采用集中授课、案例式教学外,开设非遗、品酒、方言等兴趣式充电课程及破冰拓展、主题沙龙等互动式实践。政府在做好引导和服务的同时,也要对夜校火爆现象进行政策层面的探讨,并研究出台相关措施,以便更好地在政策、财政、人才、场地等方面向“平价知识”倾斜,用真招实策帮夜校把“校门”开大点,鼓励更多公共文化场馆开设公益类课程,推动高等教育资源对外开放,用公益和普惠的“双轮驱动”,让高质量的“平价知识”更普及。
夜校的兴起,说到底,是时代与个人“节奏”的重合。如今夜校成了“年轻人的少年宫”,夜校快速发展的背后还需不断优化课程,提供更多优质文化服务,让更多市民拥有自己特定的文化空间和时间,从而为早日建成学习型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