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岔河镇滨河村水稻迎来丰收,村民们抢抓晴好天气忙着收割,确保颗粒归仓。“以前,这片地种水稻是‘望天收’,改造成高标准农田后,灌溉时通过泵站打水,低压输水管道直接把水输送到田间地头。今年夏天的干旱对稻田没有影响,我家350亩水稻亩产1200斤不成问题。”看着丰收的稻田,滨河村水稻种植大户陈尧顺乐呵呵地说。
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淮安市以强基础、提产能、促增收为目标,持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突出“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不断完善农田基础设施配套,强化耕地质量提升,创新建设管理方式,释放项目建成效益,为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全域推进 “望天收”变“高产田”
走进洪泽区岔河镇唐圩村,田成方、路成网、沟相通、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让人心生欢喜。“经过高标准农田项目的改造实施,我们村土地流转费用从原来的每亩850元上涨到1400元,年发包总收入提高了近70万元。”唐圩村党总支书记徐成柏告诉记者,管理高效、用水用肥规范,让“好粮卖好价”成为现实。地更好种了,不少大户抢着承包,村民、村集体都受益。
唐圩村四圩组有1200余亩耕地,原本地形南高北凹,田间为土路,下雨天农业机械无法下田作业,成为流转不出去的“老大难”。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引水河上修建渠首,排涝河上修建退水闸,农渠上架起了4座灌溉泵站,铺设1800米低压输水管道,彻底解决田块高低不平带来的用水难、排水难问题。同时,浇筑起一横三纵的田间水泥路,建设农桥2座、路涵6座,完全实现农业机械化。
张小燕 摄
淮安市将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纳入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十四五”规划,全市分为徐淮、里下河、丘陵三大农区,科学分析区域现状,细化分区建设重点和建设内容。截至2021年底,全市累计建成并上图入库高标准农田506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0.71%,通过田水林路电综合治理,以前的中低产田被改造为灌排设施配套、耕地质量优良、田间道路通畅、农田生态良好、生产方式先进的稳产高产田,亩均粮食产能增加50公斤以上,为实现“吨粮田”夯实了基础。今年,淮安市获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81个,治理面积59.1万亩,财政总投资超17亿元,年建设规模和资金体量创历史新高。
规模连片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淮安市大道科技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唐亮是淮阴区马头镇黄河村种植能手。早年,他来到黄河村发展辣椒产业,信心满满承包了近千亩地种植辣椒,可是第一个夏天就遭遇“滑铁卢”,“地块高低不平,雨水大了排不出去,辣椒受淹严重,产量锐减。”2021年,淮阴区在马头镇黄河村实施了高标准农田零散地治理项目,总投资250万元,平整土地和改良土壤400余亩,建设灌溉泵站,增设喷灌设施,疏浚硬化排涝沟渠等。今年4月,该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现在灌排设施有了保障,收成也就有了保障,再也不怕旱涝灾害了,动动手机就能打开喷头灌溉实在是太方便了!”唐亮欣喜地说,他计划扩大种植规模,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一户人家有两三个人就可以包个十亩地,种子、技术、销售,公司一条龙服务,村民只要负责种植就行了。”唐亮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椒凰”产量7000斤左右,按照最低收购价每斤0.7元计算,一亩地的产值是4900元,“10亩地收入49000元,对于普通农村家庭而言,是一笔不错的收入。”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淮安市推行“先流转后建设,先平整再配套”的机制,鼓励县区成立或依托农业平台公司,联合镇街推动项目区土地流转,由村集体、农业公司、家庭农场、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单体规模不超过1000亩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通过有序引导,力争乡村振兴“三级先导”区内项目土地流转率提升至90%以上,其他项目区提升至85%。土地流转后,实施“小田并大田”,不但农民取得土地租金,溢出的土地还能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淮安市农业农村局提供
建管并重 筑牢乡村振兴“耕”基
站在盱眙县穆店镇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放眼望去,土地平整,集中连片,田、水、电、路、渠综合配套完善。
“我们出台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办法,做到高标准农田竣工验收后,立即落实建后管护实施主体,完善后续监测评价和跟踪督导机制,及时有效修复损毁设施设备。”盱眙县穆店镇维桥社区党总支副书记万春玉说,村里实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安排专门网格员负责巡查发现问题,做好高标准农田管护。
三分建,七分管。淮安市出台实施方案,强化高标准农田建后保护与管护。对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实行“上图入库”管理,落实管护责任,建立管护经费保障机制和标准,确保长久稳定发挥功能。优化调整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种植业结构,加大农业龙头企业招引培育,推广运用先进农业技术和农机装备,引导新型经营主体精准生产,全力提升综合效益。
许昌银 摄
此外,淮安市坚持协同推进,聚焦“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全要素治理,以高标准农田项目区为平台,引导各类项目有效整合,稳妥有序推进村庄撤并、土地流转、环境整治等工作,加大农村路网、生态河道、林网绿化、输配电线路、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融媒体记者 左文东
通讯员 刘明爱 王宇
融媒体编辑 张小燕
责任编辑 曹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