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贵州:奔向乡村的“诗与远方”


六盘水百车河桃花山(央广网发 六盘水市委宣传部供图)

央广网贵州12月2日消息(记者周娴)“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寄托了人们对美丽家园的向往。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省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9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易地扶贫搬迁192万人,彻底撕掉绝对贫困标签,在贵州大地上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精彩篇章。昔日中国脱贫攻坚主战场的贵州,正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特色产业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念好“山字经”,种出“摇钱树”。近年来,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良田镇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记者了解到,良田镇加快农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火龙果产业,现已有高密植补光火龙果种植面积400亩,一年可结果8批次,每年6月至次年1月可均衡上市。

“相比传统种植,高密植补光技术可大幅提升产量,从亩产1000多斤至少提升到亩产6000斤,而且当年就能挂果,第二年就能进入盛果期,比传统种植模式要快一年。”良田镇政府工作人员夏驰说。

高密植补光技术不仅实现了火龙果提质增效,同时也为当地农旅结合发展提供思路,良田镇坝草村高密植补光火龙果基地海拔520米,饱含爱情的美好寓意。


镇宁自治县良田镇坝草村高密植补光火龙果基地(央广网发 镇宁自治县委宣传部供图)

夜幕降临,“520”火龙果基地里成千上万的火龙果补光灯亮起,远远望去犹如一片星河,该基地已成为网红打卡点。

辣椒产加销全国第一;茶叶、蓝莓、李子种植面积全国第一;猕猴桃、薏仁、太子参等产业规模进入全国前三……“十三五”期间,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格外精彩。

“这个周末去哪里放松啊!”“去花溪啊,摘草莓!”

花溪区位于黔中腹地,有“高原明珠”的称号,在绿水青山的青睐下,孕育出了不少的优质农产品,草莓,就是其中之一。

截至目前,花溪区草莓种植面积已有3000余亩,年产草莓达4500吨,产值达2.5亿元,直接带动农户达150余户,常年解决就业1100余人,带动农户务工13万人次,农户工资收入2000余万元。


贵阳市民采摘草莓(央广网发 任振国 摄)

走进花溪区石板镇花石路的黔丰生态草莓园,一颗颗红彤彤的草莓映入眼帘。“2020年以来,花溪区成立了草莓产业工作专班,设计并发布区域公用品牌‘花小莓’,并授权我们注册商标。”贵阳筑南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汤鼎介绍,该公司以“花小莓”品牌为牵引,整合各项资源要素,不断扩大草莓产业规模,深入推进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

目前,在抖音平台上,“花小莓”品牌的关注量已经达到了8万多条,有效的增加了花溪区草莓种植户的销售量。

花溪区农业农村局草莓专班负责人吴亨进表示,花溪区立足当地良好的草莓产业发展环境,把区域内全部草莓种植户联结在一起,将草莓产业发展成为农旅融合的龙头产业。

如今,“到花溪摘草莓去”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成了浪漫、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贵州已构建“东油西薯、南药北茶、中部蔬菜、面上干果牛羊”的现代山地特色农业格局。

全域旅游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受益于良好的生态,贵州旅游业发展风生水起,越来越多的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日前,农业农村部对外发布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和监测结果,254个乡村被确定为2021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贵阳市修文县六屯镇大木村就是其中之一。

大木村交通便利,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3.8℃,森林覆盖率75%以上,周边山林环翠,清泉抱村穿户,是康养避暑胜地。

村民李孝凤在自家楼下开了一间小卖部,售卖矿泉水、瓜子等零食,为来往的村民和游客提供便利,同时还酿米酒和开办农家乐。


修文县大木村(央广网发 修文融媒体中心供图)

“农家乐一年中有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满房状态。”尝到了经营农家乐的甜头,李孝凤又干起了酿酒等副业,游客在留下来的同时,也能尝到大木村原汁原味的特产。李孝凤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开办农家乐加上零售米酒,我家一年收入也有10多万元呢。”

作为全国唯一以气候特征命名的城市,六盘水市紧紧抓住气候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全面提升旅游发展能力,旅游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变优、从优到精。


六盘水梅花山梅花坪(央广网发 六盘水市委宣传部供图)

“景区综合了高山雪原、内陆湖泊、乡村田园三大国际度假优势资源,旅游业态非常丰富。”梅花山旅游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以“世界第一索道”梅花山索道为躯,国画梅花形状规划建设的梅花坪景区、世界纬度最低和西南最大的梅花山国际滑雪场两大景点为干,四周星罗棋布大小业态构筑而成,可实现春赏梅、夏避暑、秋养生、冬滑雪。

近年来,六盘水以发展全域旅游为目标,不断升级业态,奋力推动旅游大提质,处处都是景、四季皆可游的旅游格局基本形成,为实现旅游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描绘传统村落乡村振兴新画卷

从铜仁万山谢桥街道驱车20分钟,即到达牙溪村,这座传统的侗族村寨内上千年的石墙、上百年的木屋保存完好,被青山绿水和蓝天白云层层守护,仿佛世外桃源。

2019年9月,牙溪生态农场正式开工,在原有的100多栋侗族房屋基础上,进行修整改造,变为民宿,既保留了侗族特色,又满足游客住宿需求。民宿外,一片开阔农场,小桥、流水、良田、蔬菜、瓜果等要素合理规划,农旅产业两相融合。 


万山牙溪(央广网发 肖浩 摄)

通过土地流转、房屋租赁等方式,牙溪村107户居民每户年均增收1.8万元以上,同时,农场还提供了80余个村民就近就业的岗位。

让沉睡资源活起来,乡村里就有诗和远方。

“以前土里刨食,起早贪黑苦干也只能得一个温饱。”在黔南州福泉市黄丝江边布依寨,村民罗维英说起自家的农家乐颇多感概,“现在,一到周末,来钓鱼烧烤休闲的游客络绎不绝,生意好的很。”

从2006年开始,福泉市就把黄丝江边作为新农村建设试点,在充分留住江边寨的人文和自然环境过程中,借助这里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独特的区位优势,整治土地,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如今,江边布依寨已打造成集田园观光、农耕文化、民族文化为一体的布依文化村寨,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自然景观的结合,为江边寨注入了乡村旅游新亮点。

“以前饭都吃不饱,现在家家户户奔小康。”经营烧烤店的村民宋淑英感慨道。

经过福泉市多年打造,江边寨荣获“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贵州省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等称号。

“十四五”期间,贵州省将在中国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创建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200个,在中国传统村落新增标准级以上民宿、客栈、农家乐200家以上,打造50个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深度融合发展示范点,以此助推旅游产业化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贵州乡村有颜值有特色,农文旅或融合发展,或各美其美,不仅留住了绿水青山,留下了美丽乡愁,更绘就了诗和远方,为乡村振兴赋能。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