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南京 > 正文
再添多件铁证!日军“战斗详报”“阵中日志”原件印证当年南京激烈战况


现代快报讯(记者 徐梦云/文 郑芮/摄)12月1日下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2021年新增文物史料新闻发布会”,包括日军“战斗详报”“阵中日志”,南京保卫战战场遗迹发现的中国守军铁锹、子弹等在内的一批重要文物史料,共35件(套)入藏该馆。截至目前,该馆2021年新增藏品共计952件(套)。

△日军“战斗详报”“阵中日志”

日军“战斗详报”“阵中日志”原件首次成为馆藏

发布会现场,一排发黄的文献资料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日军第十六师团步兵第三十三联队的南京附近战斗详报”和“日军第九师团步兵第三十六联队的阵中日志”,这些是纪念馆委托日本友人大东仁先生在日本征集到的一批珍贵的档案文献与史料,共19件(套)。“日军‘战斗详报’‘阵中日志’原件是纪念馆首次收藏,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后续馆内还将对文中内容进行详细研究。”纪念馆文物部主任艾德林说。

据研究,日军第十六师团步兵第三十三联队是参与侵占南京并实施大屠杀的日军部队。1937年12月10日抵达南京东郊,在紫金山附近与中国守军展开激战。12日夜,占领了紫金山主峰。13日,占领天文台、太平门,在太平门附近屠杀了约1300名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并在玄武湖附近“扫荡”,又进抵下关江边,向正设法渡江的中国军人及平民猛烈射击。此后,该部队还在包括南京安全区在内的市区及下关地区进行所谓“扫荡”,搜捕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及疑似军人的普通平民,并加以屠杀。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王卫星介绍,“这是一份日军的档案原件,比较少见。里面详细记载了该联队在南京附近的战斗,尤其是紫金山的战斗。这份战斗详报里包括了当时日军的作战命令、战斗经过、战地日志等。从日方的视角印证了南京保卫战之惨烈、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反映了中国军队付出的重大牺牲。”

研究表明,日军第九师团步兵第三十六联队也是攻占南京并实施大屠杀的日军部队。1937年12月5日进抵南京东南郊淳化镇以东地区,8日下午攻占淳化镇中国守军阵地后,向南京光华门方向进犯,于9日凌晨进抵南京光华门外,并向南京光华门发起进攻。在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及反复争夺之后,于13日凌晨5时占领光华门。这支部队还在日军攻占南京后,在南京城内及光华门外进行“扫荡”,搜捕并屠杀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和疑似军人的普通平民,所属官兵强奸妇女、抢劫财物、纵火毁坏城市建筑物,在南京犯下了大量罪行。

该联队的这份“阵中日志”是日本军方的原始档案。据王卫星主任介绍,这支部队重点进攻光华门,战斗打得非常惨烈,遭到了中国守军顽强地抵抗,光华门的战斗打到了最后一刻,这份战斗日志包含了日军的作战命令、经过、报告等,包括双方的伤亡情况,通过日方的原始档案,进一步印证了我光华门守军的英勇抵抗。

△南京保卫战紫金山战场遗迹发现的铁锹

战场遗迹铁锹、子弹,见证84年前的激战

锈迹斑斑的铁锹、子弹……仿佛无声诉说84年前的那段历史。捐赠人张定胜先生介绍,这是南京保卫战紫金山战场遗迹发现的铁锹、子弹等物共8件(套)。他介绍今年11月,南京保卫战战迹寻研团一行在紫金山主峰东侧山脊中国守军战壕中发现了一把锈迹斑斑的铁锹。

△南京保卫战紫金山战场遗迹发现的子弹

“这里曾是中国守军精锐的教导总队第五团与日军第十六师团三十三联队第二大队激战最为惨烈之地。阵地反复交替争夺,双方都死伤相藉”,他说,“经我们对当年中国军队与日本军队所用军用铁锹旧照进行反复仔细对比,这把铁锹确认为中国守军的。”此外,铁锹之下还有子弹、子弹壳、子弹头等,既有中国守军使用过的,也有侵华日军使用过的。还有日军使用的速射炮引信及破片、掷弹筒弹头残片,中国守军使用过的弹桥、手雷盖等。“可以想见当时战斗之激烈。”张定胜说。

首次发现南京地区朝鲜半岛“慰安妇”照片

一张年轻女性的黑白照,她穿着一件吊带,从照片上看不出和普通女性的区别。但是照片的背面写有“明子,朝鲜庆州慰安妇”等字。该照片出自一位日军军官的相册,是在南京拍摄的,纪念馆副研究馆员刘广建说:“据初步考证,这是目前首次发现的在南京地区的朝鲜半岛‘慰安妇’照片,很珍贵。”

另一张是反映日军在盐城阜宁开办慰安所的照片。该照片初一看是阜宁街景,但远处横幅上清晰可见“皇军慰安所”的字样,表明日军占据阜宁县时在这条街上开办了慰安所。

国内的收藏家张广胜先生征集到了日军第一〇九师团卫生队遗留档案,这份档案记载了日军在山西地区行军作战的轨迹以及伤亡情况。刘广建介绍说,档案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日军对太原城内的一些场所的卫生管理记录,其中涉及到日军在太原实施“慰安妇”制度的内容,详细记录了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妇女的健康状况,是日军实施“慰安妇”制度的有力证据。

此外,纪念馆还征集到一批亲历过南京保卫战的亲历者亲笔撰写的回忆文章,其中包括了陈颐鼎、彭月翔、刘墉诚、邱维达等人80年代写给江苏省政协的亲笔书信,例如《我参加南京保卫战经过》《八十八师在南京保卫战中的片段》等等。这批资料文章虽然基本都已经出版,但此次收集到的是作者本人亲笔所写的手稿,属一手资料,具有一定的史料文献价值。

收藏时代记忆,版画和歌曲用艺术再现历史

除了史料和实物,近年来还有很多与南京大屠杀历史相关的艺术作品涌现,这些时代记忆的见证物,也在此次捐赠中。

会上,原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徐开利向该馆捐赠了《国家公祭》版画一幅。该画今年曾入选“百年江苏”重大主题美术创作精品工程,由徐开利先生历时半年多创作而成。

据徐开利介绍,该画紧扣“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主题,在构图和安排上,将公祭的宏大场面与纪念馆的标志建筑结合,体现了国家公祭的悲壮场面和肃穆气氛。国旗在画面中一贯天地,象征着中华民族顶天立地的气节,版画用300000的数字和满天和平鸽烘托气氛,将国家公祭场景进行了艺术化再现,体现我们反对侵略战争,珍爱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会上,由南京市委老干部局副局长吴光祥先生、江苏省音乐文学会理事荆小平先生作词,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孙杰先生谱曲而成的《为了和平永驻人间》歌曲的词曲创作底稿等,捐献给了纪念馆收藏。

此外,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赵步阳先生向纪念馆捐赠了1987年首次出版和2005年再次出版的两个版本的《南京血祭》书籍,以及198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支付《南京血祭》作者阿垅的稿费单原件。据赵步阳先生介绍,《南京血祭》原名《南京》,是阿垅(原名陈守梅)写于1939年的报告文学体长篇小说,是一部有关南京大屠杀和南京保卫战的纪实作品。由于种种原因,该作品直到1987年12月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首次出版。这份稿费单据于1988年1月报审,3月支付,由于阿垅已于1967年去世,稿费由阿垅的儿子陈沛代收。

这些物品,对丰富纪念馆“公祭”系列、“和平”系列、“文献”系列藏品具有重要的馆藏和展陈价值。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