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万亿之城”南通,如何书写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分答卷



7月30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第十三场:用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在江苏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中勇担使命。南通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彤作主发布。南通市和有关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就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等方面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现场


潮涌江海,因地制宜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

南通滨江临海、区位独特,如何发挥海洋资源禀赋优势,加快推动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

“沿海是南通最大的资源优势和潜力所在。南通拥有海域面积8949平方公里、占全省1/4,海岸线276公里、占全省1/4。”张彤介绍,近年来,南通加快推动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去年完成海洋生产总值近2500亿元、占全省1/4、沿海三市1/2。今年5月,全省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在南通召开,吹响了新一轮向海发展、向海图强的号角,正因地制宜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

通州湾新出海口吕四起步港区 花宇 摄 

一是坚持产业兴海。南通既有厚实的家底,也有丰富的应用场景,以船舶海工产业为例,先后建造了亚洲最大重型自航绞吸船“天鲲号”、全国首艘极地探险邮轮等40多个国际国内首制“大国重器”,船舶、海工制造规模分别占全国1/10、1/4。当前,南通正编制实施临海地区空间和产业规划,制定深入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大力发展绿色新材料、海洋新能源、船舶和海洋工程等先进制造业以及海洋渔业、海洋服务业,积极布局氢能和新型储能、深远海装备、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做大做强涉海特色园区,加快打造全省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二是坚持科技强海。在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南通中天科技等3家企业参与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当前正加快构建面向海洋经济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东南大学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等平台高水平建设,加强涉海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转化和产业孵化,发展壮大海洋新质生产力。

三是坚持人才汇海。南通推出“江海英才”“通才回通”等人才计划,人才资源总量超160万、居全省第一方阵。将持续放大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效应,培育壮大海洋领域企业家、高水平人才、高技术人才“三支队伍”。

四是坚持开放活海。着力打造“黄金水道”,内河航道总里程数全省第二、面积密度全省首位,通州湾港区河海交界水域获批江苏首个相当A级航区,拥有4个一类水运开放口岸,2个保税物流中心等。将更大力度落实“水运江苏”部署,构建长江经济带江海联运新通道。

交通流量变发展增量,“八龙过江”格局加速形成

“难通”变“好通”,越来越成为南通的一张金名片。

张彤表示,“十四五”以来,南通交通建设投资连续跨越3个百亿级台阶,一个陆海空并进、公铁水联运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呼之欲出,一个四通八达的南通未来可期。

沪苏通大桥 南通市委宣传部供图 

加快构建“八龙过江”格局。2008年苏通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拉开了加快跨江融合发展的序幕。2011年、2020年,崇启大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先后建成通车,南通加速融入长三角核心圈。2022年陆续开工建设了张靖皋长江大桥、海太长江隧道、崇启公铁大桥3座过江通道,“今年争取开建苏通二通道,深化崇海通道规划研究,‘八龙过江’格局形成后,不夸张地说,长江南通段平均每20公里就有1座过江通道,交通格局的重塑将带来前所未有的区位红利,真正实现与上海、苏南的交通一体化、生活同城化。”

积极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近年来,沪苏通铁路、盐通高铁以及城市轨道交通1、2号线等先后建成运营,成为国家沿海铁路大通道上承南启北的重要节点。随着通苏嘉甬高铁、北沿江高铁等项目的建成通车,届时南通到苏州只需20多分钟、到上海只需40分钟左右,将实现2小时通达上海大都市圈所有城市、3小时联通整个长三角。

加快推动公路成环成网。高速公路总里程位居全省前三,今年将推动沪陕高速扩容、绕城高速、洋通高速二期建成通车。

积极融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打造长三角北翼江海组合强港;加快规划建设南通新机场。

跨江融合,“创新协同区”破题长江口

江苏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提出“持续深化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南通如何积极谋划、抓好落实?

王晓斌 

南通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晓斌介绍,作为长江口北翼重要城市,南通持续推进深层次对接上海、宽领域融入苏南。比如,“八龙过江”格局正加快形成;近五年沪通两地产学研合作项目数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总数超1000项;实现多项长三角电子证照跨区域互认共享和政务服务跨省市“一网通办”;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与上海35家三级甲等医院开展合作。

目前,南通正紧锣密鼓研究编制建设方案,初步确定了五个协同方向。

第一个是产业协同,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将聚焦上海、苏南所需、南通所能,合力打造一批深耕产业创新的专业化合作园区。

第二个是科技协同,全力营造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将持续推动县(市、区)和产业园区在上海、苏南开展“飞地孵化”“离岸创新”协作,实现更多上海苏南孵化、南通转移转化的成果。

第三个是绿色协同,统筹生态共保与绿色转型。正积极推进新型电力系统试点,谋划建设一批低零碳产业园区。

第四个是开放协同,主动承接上海、苏南开放功能。探索通过“联盟+联动”模式,用好江苏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区政策,积极争取将协同区打造成为上海自贸区联动片区、上海东方枢纽北向配套区。

第五个是机制协同,积极开展区域一体化改革创新。

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

南通自2012年获批试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以来,在长三角地区率先与上海签订科技创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全社会研发投入从103亿元提高至333亿元,提升了2.2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7件提升至58.3件,提高了21倍多……

 △吴佳华

南通市科技局局长吴佳华介绍,全面推进沪通新一轮科技创新战略合作,重点在未来产业培育方面与上海“同频共振”,面向未来海洋科技、未来能源、低空经济等重点领域,聚焦第三代半导体、通用人工智能、细胞和基因技术、合成生物等科创细分赛道,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为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注入强劲动能。

一是推动科技资金股权化。将探索财政科技拨款改股权投资,形成财政资金“投入—运营—退出—再投入”的良性循环。二是推动园区产业特色化。三是推动产业投资垂直化。将形成上下联动、相互衔接的垂直化基金管理体系。四是推动创新平台市场化。比如如皋畅通“院校研发、飞地孵化、如皋转化”链条,探索“创新飞地+产业飞地”的“双飞地模式”,累计孵化了105个科创项目。将推动平台市场化建设运营,促进新质生产力项目加速孵化。五是推动科技招商专业化。

依托新兴产业集聚优势大力培育未来产业

南通提出要打造“中国现代工业名城”,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将如何促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

曹雁卉 

南通市工信局局长曹雁卉介绍,2023年,南通在全国制造业50强城市中排名第12位,船舶海工、高端纺织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外加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产值已突破一万亿元。

一是稳基础,让传统产业“发新芽”。南通7153家规上工业企业,50%属于传统行业,贡献了60%的产值和利润。以船舶海工为例,今年上半年,全市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同比分别增长40%、66%、44%。已累计实施“智改数转网联”项目1.3万个,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68.1,位居全省前列。

二是抓风口,让新兴产业“长成林”。近年来累计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5家、省级907家。将加快推动六大产业全面向战新领域布局,让更多“科创力”变成“生产力”。

三是抢布局,让未来产业“快生根”。将积极拓展海洋能源、海洋矿产、海洋天然气等领域,深耕“绿氢”“风光储”等细分赛道,支持行业龙头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风力、光伏、储能、绿氢等于一体的“环保+新能源”发展模式。

以旧换新再加码,激发内需强潜力

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南通如何抢抓机遇、承接落实?

秦艳秋 

南通市发改委主任秦艳秋介绍,设备更新方面,完成工业领域设备更新1.7万台(套)、约占全省12%。消费品以旧换新方面,推出8000万元的“补贴+让利”措施;全市汽车报废更新申请审核通过2084份、全省领先,新能源汽车上牌量同比增长59.5%,家电以旧换新超2.8万台(套)。回收循环利用方面,全市回收拆解报废车辆3.9万辆、回收废旧家电49.6万台。

接下来将更好释放内需潜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提升。比如,聚焦船舶海工、高端纺织、高端装备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在前期摸排的项目基础上,延伸至能源电力、老旧电梯等领域设备更新,以及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和安全改造。在老旧电梯方面,将对全市600台老旧住宅电梯开展全面评估、更新工作,年内计划启动电梯加装300台以上。

重点抓好三方面,打造一流开发区

今年是南通获批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40周年,也是南通开发区建区40周年。

 △曹海锋

“我们在改革开放中由小变大、由弱变强。2023年南通开发区实现GDP911亿元,人均达26.3万元,在全国229家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中,排名第21位。”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曹海锋介绍,将重点抓好三个方面。

一是持续优化开放格局,构建主平台。在G15沈海高速以东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的新时代未来产业园,力争通过5—7年时间,在制造业规模上再造“一个开发区”;同时,策应苏通二通道建设,利用沿江化工园区北区腾退出的新空间,规划建设16平方公里的滨江湾,打造“科技创新城、青年活力城”。

二是持续强化创新驱动,打造强引擎。组建以龙头企业为支撑的创新联合体,深化与清华、北大、复旦、南大等知名高校的合作,协同打造长三角北翼重要创新策源地。

三是持续深化招商引资,增强新动能。40年来,累计吸引外商投资企业1000余家,总投资超300亿美元,其中世界500强来区设立企业80多家。将围绕开发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医药健康和新能源“3+1”主导产业以及未来产业布局,全力突破强链补链延链项目。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卢河燕/文 顾炜/摄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