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一座江南水城的百年回望



作为运河边的江南水城

无锡的自然、文化、传统都深受河湖浸染

形成了临水而居、底蕴深厚的无锡文化

近日,江南大学教授汪春劼

《无锡,一座江南水城的百年回望》讲座

从 " 文化底蕴 "" 改造山河 " 等角度

带公众了解江南水城无锡

文化深厚,自古就是人才高地

江南水城无锡,文化底蕴深厚。

汪春劼在讲座中表示,无锡自古就是人才高地。明代进士数量前十名的县中,无锡以 228 人位居第三;清代进士数量前十名的县,无锡(含金匮)以 230 人排名第六。

" 进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水准?现在考上清华北大的,在古代不一定能考上进士。" 汪春劼说," 在江苏,排名第九位就没有资格考进士了,进士就是古代高考的前八名,这个标杆太高了。" 从这个角度,就能看出无锡深厚的文化底蕴。

汪春劼认为,文庙是衡量一个地区古代文化的标志之一。

他介绍,据史料记载,无锡文庙的大成殿建于 1058 年,高峰时,曾占地 70 亩,是当时无锡文人的求学圣地。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无锡的文庙现已不复存在,目前仅剩明伦堂,后改建为无锡碑刻博物馆、大桥中学。



△老照片中的文庙旧址

临水而居,古城保护生态建设并举

在汪春劼看来,作为江南水城,无锡曾深受河湖浸染。

梁溪河是无锡的母亲河,汪春劼说:" 以前,梁溪河像一片汪洋,很大的一块水面,后来很多都变成了人们居住的地方。"



△地图上的梁溪河

汪春劼还以无锡马山岛为例,介绍了早年人们改造环境的过程。

马山原来是太湖中的第二大岛,面积 34 平方公里,山多、地少、人稀。"1933 年,全岛只有 5600 多人,田 22600 多亩,人均约四亩田。" 汪春劼说," 后来靠人力,千辛万苦围出 20 平方公里,围出 25000 亩新田。"



近年来,随着人居环境的优化,无锡更加注重生态保护,相继推出退渔还湖、古城保护、生态建设等措施。

汪春劼表示:" 无锡的生态环境大有好转。在古城保护上,无锡现有惠山古镇、巡塘古镇、清名桥历史街区、小娄巷历史街区、荣巷历史街区等。"

行舟运河,从前一切都很慢

坐落在运河边,无锡水运发达。

在没有铁路、公路的时候,人们从无锡到上海,要怎么走?汪春劼介绍,直到上世纪 80 年代初期,无锡仍在使用清名桥古运河。



△老照片中的清名桥

著名的实业家荣德生就是无锡人。1889 年,当时才 15 岁的他离开荣巷,准备到上海当学徒。据记载,荣德生就是乘船出行,他农历八月十五晚上出发,第二天早晨到了苏州,晚上到昆山,八月十八上午才抵达上海。

" 从前一切都很慢。" 汪春劼说,无锡至上海水程大约有 150 公里,如果顺风的话,坐船需要 3 天时间,要是逆风的话,就要 5 天。这样看,当时荣德生乘坐的船还比较快。

汪春劼展示了一张《江苏各地运米来镇江之路程、日期、运费表》,在这张表格上可以清晰地看出,扬州离镇江只有 30 公里,运粮却需要花上 1 天时间。" 看这个表格大家能推断出来,过去水运速度基本上是每天 30 公里到 40 公里。"



△ 80 年代初期的清名桥古运河

" 不过,即便速度有点慢,水运还是唱主角的。" 汪春劼说,1947 年苏州、无锡间已经通了火车,但是当时的调查表明,往来的旅客大多数还是选择坐船。

原因也很简单,那时坐火车只要 1.5 小时,票价是 3.5 元;坐船虽然要 4 小时,可票价却只有 1 元。" 坐船虽然慢一点,但是成本更低。"

这座江南水城,正是这样慢慢地、一程一程地,走出了临水而居、底蕴深厚的无锡文化。



△汪春劼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江苏省季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运河阅读推广人

文 | 现代快报 + 记者 王卫 张文颖

图 | 汪春劼提供

(编辑 吴嫣然)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