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培养有中国灵魂世界胸怀的人才,全国人大代表李鸿彬建议对国际课程本土化改造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宁人宣 记者 卢河燕/文 苏蕊/摄)国际课程项目帮助一大批学生实现出国留学梦,但也存在缺少传统文化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和争议。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外国语学校国际处主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育中心主任李鸿彬,带来了加强国际高中课程本土化建设的建议,他说国际课程不是“洋教育”,“国际化教育要培养出有中国灵魂、领会洞悉不同文化、能自由行走于世界的优秀人才。”

△李鸿彬

当前问题

如何保持中国传统文化认同和传承

近年来,除了国际高中,我国很多普通高中引进和开设了各类国际课程,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出现了普通高中“国际教育热”。

“这些国际课程的项目大多来自于教育相对发达的西方国家或国际组织,以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居多。项目都是较为成熟完整的课程体系,对培养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李鸿彬说。

他在调研中发现,每个国际课程项目中,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的份量不足。缺失劳动教育等课程,培根铸魂的课程目标实施路径不清晰,相关课程门类和课时安排都偏少。

高中阶段是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年轻人在多元文化的学习交融中成长。一般来说,这部分学生将会继续接受国外高等教育,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学成回来后参与祖国建设,或在国际舞台上服务祖国与国家各项事业发展。

“因此,更需要从国家层面加强对移植进来的课程项目进行本土化改造的制度设置,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建较为完备、博采众长、多元文明突显、价值观共通共同的课程体系。”李鸿彬说,要力求培养出品学兼优、素质全面,具有中国灵魂、领会洞悉不同文化、能自由行走于世界的优秀人才。

今年建议

对国际课程本土化改造,制订相应课程标准

李鸿彬建议,国家要对每个引进的课程项目梳理,进行本土化改造,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劳动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课程的国家意识。制订出相应的课程标准,明确该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

“在此基础上瞄准培养目标,依据编制好的课程标准,组织专家组编写教材,形成具有内容丰富、结构完善、生动活沷、特色明显、指向清晰、便于实施等特点的教材体系,并建立能发挥不同学科协同育人的良好机制。”李鸿彬说,建议配备本土课程实施的师资队伍,建立教师培训的良好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优化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他还提到,要充分体现出本土化课程学习水平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还需要建立科学的课程学习评价体系。也就是加强对本土课程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将结果评价与增值评价、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有机结合,设计课程学习质量水平科学监测系统。

建议对拔尖创新人才苗子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科技自立自强需要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在教育一线深耕多年,李鸿彬一直在思考,如何能有效培育科技拔尖创新人才苗子。

他说,在当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现有极少部分学生,在小学高年级或初中阶段或到高中起始年级,显示出超常的学习能力、学习悟性。尤其体现在理解、概括、想象、推理、分析、综合、数据处理、动手实践、创新意识等方面,他们具备了将来能成为该方向拔尖创新人才的最重要的基础性条件。

李鸿彬建议,面对这部分拔尖创新人才苗子,要推进更为积极富有弹性的政策环境建设。比如给予学段提前毕业的积极政策、富有弹性的升学政策,定制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开展较为长远、系统、乃至跨校间的联合培养,达到最理想的培育效果。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